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第280节

作品:《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那名起义军代表没有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言,甚至在会后还感到有些困惑和不满。塞力斯主教不得不找他几次长谈,以明确这只是他们少数几人的念头,还是他们及其背后的起义军都是这样看待二者关系的。

    这几次长谈的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那位起义军的代表能过理解世界上不存在毫无理由、不求回报的善意,新玛希城对朋友的投资是必将收回的。就像奥森郡同新玛希城之间的契约,虽然约书上的文字指定了双方等价交换,以人力及将来的收成换来今天的支援,但几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奥森郡重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被纳入外邦人的统治,否则他们不必为塞力斯主教配备这样一支强大而完备的队伍:让卡斯波人作他的爪牙,“工作组”则组成他的朝廷。

    塞力斯主教完全能接受这样的代价,但感觉自己获得了力量的起义军却未必。何况在同样反抗国王和贵族这项事业上,外邦人几乎毫发无损,起义军却已经付出了许多沉重的牺牲,这不能说是外邦人做得更少,但人之常情,很难认为这是公平的。

    “公平……”塞力斯主教喃喃这个熟悉的词语。

    “因为外邦人比我们更优越,更有资格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吗?”那名代表愁苦地说。

    对于这个问题,塞力斯主教实在难以回答。诚实在这个时候未必是美德。

    工作组对他们的同伴并不隐瞒,所以塞力斯主教身边的众人大多知道联盟那些开疆拓土的代行者大多是由奴隶转化而来,并且这个转化的过程不算很长,可即使他们承认,甚至将这一历程作为宣传和教育的材料,但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相信。奴隶也是人类,他们之中出现一两个被埋没的人才当然是可能的,但开拓者显然不是一个两个,甚至也不是一二十个的问题。他们简直是被打碎之后重新塑造,成了今天这副令人惊叹的模样。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迹似乎也扩散到了他们建立的那座城市,每一批运送物资到奥森郡的新玛希城来人都会留下一半的人手为他们短暂支援,虽然他们自谦只会做一点基本的算术,只能给他们整理一些杂务,但他们不计报酬的热情帮助仍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令塞力斯主教和他的伙伴感到困扰的问题,导致另一些被塞力斯主教归入“自己人”阵营的人都感到了受打击——现在看来这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坏事。

    第428章 假如没有我们

    这种客观的实力对比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谋略,让人们自然而然,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外邦人的统治。

    但工作组的所作的事情显然不止于此。

    即使能力出众,治理奥森郡对他们这支队伍来说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哪怕他们一个人的能力就顶得上过去五名旧式官员加起来甚至更多,但他们重建奥森郡,重建的肯定不是奥森郡过去的秩序,那样只要施予赈济,发放种粮,等到春天来临,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回到过去。若是他们减少一些税官和税额,免除几年的劳役,好名声很容易就会落到他们头上。

    但这样做是无法实现塞力斯主教的愿望,也不能体现工作组存在的价值的。

    真正的重建计划是在新玛希城时草拟的,来到奥森郡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必要的调整,不过计划的核心及目始终没有变化。因为工作组的工作需要同许多人合作,那些人同他们很不熟悉,语言不通,还有人对他们怀有不同程度的提防,甚至有人带有恶意。工作组需要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工作计划,配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这不能用居高临下的训诫或者粗暴的武力来做到,虽然卡斯波人显然很乐意替他们去“说服别人”,但在这里,工作组必须做在绝大多数阻力他们过度使用武力的人。

    工作组在协调工作关系上尝试了许多方法,最终他们还算干得不错。

    塞力斯主教很担心那些起义军代表的态度会令工作组不快,人生的经验让他知道有些矛盾不在它刚出现的时候就加以解决,日后定然会变成无法弥补的裂痕,尤其他们之间的分歧来自于权力的归属——这种能引发人心中最深恶欲的毒药。塞力斯主教可以确保最终将奥森郡交予开拓者,但起义军能心甘情愿接受这些不流血的外来者的驯养吗?

    他们当然能。

    塞力斯主教的工作很忙,即使挂心此事,他多数的精力仍然是投入了眼前无穷无尽的工作,因此当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麾下的众人已经变得亲密团结,连卡斯波人都不再被排斥在外,吃惊得简直以为自己是做了一场梦,也是不足为怪的了。

    看起来问题的解决也很不是很难。

    首先,作为被新玛希城最高领导者指定的成员,工作组的能力毋庸置疑,他们承担着以塞力斯主教为首的新行政体系中所有的文书与统计工作,无论他人在开始对他们是什么态度,都不得不在工作中依仗甚依赖着他们。

    并且人人都有慕强的本性,“外邦人”是卡斯波佣兵真正的雇主,除了老主教,就只有工作组能调动或者在必要的时候组织这些鹰犬。虽然不好说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种地步的,人们——包括那些被迁入赈济农场的农民们,越来越习惯在发生争端时,接受“那座城来的人”给予的调解,不是每一次都让所有人满意,但总是相对来说最好的。

    工作组展现了他们令人信服的能力和沉稳谦逊的品格,得到信任是自然之事,人人都知道如今新玛希城的生活十分优越,他们在这里连一栋温暖的房子都没有,还要时常放下纸笔去田间地头处理各种问题,更值得人们尊敬的是,工作组从不吝于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技巧,因为有问必答,求教的人从早到晚都不停歇,于是他们便开设了夜读班,利用夜晚的时间向人们传授知识,解答疑难。

    塞力斯主教就是在他们提出申请之后才发现情况已经大有转变的。他当然愿意表示支持。

    在人与人之间的常见关系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密切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父母与子女,平常来说,一个人想要获取对他有利的知识,付出任何代价都理所当然,只有新玛希城,只有从新玛希城背后那个联盟来的人,才会在利害关系并不紧密的情况下倾囊相授。

    很少有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之难得,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夜读班感到不适应,大多数人都珍惜这样的机遇。

    何况每日的跑腿、说服、统计以及下地劳作大多是辛苦而又枯燥的,相比之下,夜读班就显得“有趣”许多。每当夜晚降临,开课的钟声响起,人们在在沉沉夜色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聚集到上课的那处屋子里去,由已经等候在此的工作组成员点起油灯,人们坐在各种临时做出来的原木长凳上,肩膀挨着肩膀,腿碰着腿,窃窃私语,欢声笑语,即使屋外的寒风即使从缝隙里吹进来,也不能冷却人们心头的热情。

    这间简陋的课室里当然没有多少教具,他们现在也用不上太多的东西。课堂开始后,第一步不是做别的,而是——读报。

    是的,读报。

    这是一项在新玛希城已经培养成习惯的活动,在奥森郡也已经有这个趋势。每一次运送物资的车队都会捎来近期的报纸及工业城的书籍,这些珍贵的印刷品被珍惜又不怎么谨慎地保存在阅览室里——那是新建的最结实防风的房子,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申请去翻阅。因为报纸上有很多的图画,所以愿意去瞧新鲜的人是很多的,但他们看不懂文字,这些天书只有在夜读班上才能被破译。

    这个环节开始的的时候,读报人会点亮一根珍贵的蜡烛,坐在人们的对面,凑在烛火边,眯着眼睛报纸凑近去,一个一个字地用通用语混杂着土语将头版的新闻大声念出来,如果有人出声说他们对一些句子理解有困难,他就会停下来进行解释;如果报纸上的图像对文章的内容比较重要,他就会取来备用的一份,让今天的课堂助手举着油灯让人们传阅。

    报纸上几乎没有关于奥森郡的内容,即使工作组将自己的工作整理成稿件让运输队送回去,从它们抵达工业城,到刊登了相关文章的报纸来到他们手上,那得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即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听一些不是发生在身边,也不是发生在奥森郡的故事是浪费时间。人们当然更关心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可是只要有一点点余力,人们同样觉得外面的——主要是指新玛希城及世界彼方的那个联盟国度——发生的故事值得关注。

    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一个艰难的未来而奋斗,报纸好像一扇窗户,即使他们现在远远不到从破旧的屋子里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时候,但只要那扇窗在那里,人们就不会失去希望。

    读报会占去夜读班至少一半的时间。读完了报纸,工作组的轮值教师就开始上课。这是开拓者必备的能力,几乎人人都熟能生巧,他们会从当天或者最近发生的事情当中选出一件或者几件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同他们分析,向他们展示,还利用它们出题目,让来到这间课室里的人们意识到,知识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只停留在阴暗的储藏室和聪慧的头脑之中的奢侈品,它生来就是要人们用它来解决问题,改造现实的。

    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把人们漫游的思绪集中起来,当课程结束,接下来就进入自由讨论的时间了。人们将白日积累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向他们的老师以及伙伴寻求解决的方式。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最令人期待,气氛也最为热烈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讨论会上得到很好的答案,有些人即使在讨论会上得到了解答,第二日也未必会按着别人所说的去做,但除了这些少数因为事情变化而变动计划的情况,讨论会的作用是巨大,完全可以说是无可取代的。

    它不仅仅是帮助人们用更好的方式处理了许多让他们困扰的问题,增进了这些伙伴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也让他们明确了他们所进行的事业的目的及意义,他们希望将奥森郡建设成什么样子。

    “重建奥森郡”其实是个模糊不清的口号,过去的奥森郡并没有多少令人怀念的地方,这个地区完全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它离外邦人的地盘实在太近了,没有一个有点志气的贵族愿意在这里生活得如同惊弓之鸟。即使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中不是没有同贵族有关系的人,但即使在他们的亲戚正当道的时候,他们也无一不是落魄的、潦倒的、“脑子有点问题的”。

    不希望老爷们回来的共识建立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

    人们为奥森郡规划未来时,可以用来参考的最近和最好的例子只有新玛希城。可是对于这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大多数人除了“神奇”“强大”“令人向往又畏惧”之外,并没有更具体的了解,对这座城市之外的人来说,它的存在及运转始终是无法理解的。

    他们如何维持这么多人口的生存;他们的食物、饮水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废物如何解决;他们如何能在维持秩序的同时组织生产;他们如何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向所有人开放的教育是一样的内容吗,孩子学什么,男人学什么,女人学什么,老人学什么……

    当发现自己的提问能够得到诚恳的回答之后,问题便像雨点一样砸落下来。

    大多数的问题都很基础,因为人们的提问首先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然后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系统。比如说,为什么新玛希城印刷出了一些纸片,能够让人们承认它们是货币,如果这是因为新玛希城确保这些纸片可以兑换到商品,但他们有这样的技术,可以轻易印刷出大量的纸币,他们如何确保这些纸币的表面价值同市场或仓库中的商品相等呢?数量如果少了可以加印,如果多了呢?

    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令人心安,新玛希城的冬季工程的主力不会是那些从交易会上拿走了东西的人,它将由城中那十万人的部分组成,工作组承认,他们要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投入到这些工程中去。这些人的劳动不是无偿的,甚至还算得上是报酬丰厚的,那么待到工程结束,在这些人手中的货币将达到一个非常可怕的数量。

    想到这一步的夜读班成员突然有了明悟,外邦人要人们为他们的宏伟计划出力,以这些纸币的形式付给工资,换来了人们的劳动,又用自己生产的商品从人们手中收回这些货币,实际上是用产品购买了人们的劳动。由于外邦人生产的不仅是粮食和盐铁这样的必需品,还有对人们的生活有明显改善的工具等产品,没有任何一个商人,甚至没有一个别的国家和地区能提供这样大量的商品,只要他们一直维持自己的信用,这种交换几乎能够永远进行下去,而不需要金属货币的参与。

    他们生产的商品越多,能够购买的人力也就越多——而新玛希城背后联盟的生产能力现在看起来简直是无限的,至少也是轻易不会被新玛希城的需求所拖垮的。

    即使他们没有很丰富的语言,也不得不说这个循环看起来简直完美。

    和一些人在背后担心的不同,工作组的成员并不认为揭示新玛希城的统治方式会泄露开拓者的秘密,即使知道了少数的开拓者是如何用手段将偌大一座城市牢牢掌控在手,想要推翻或者取代他们的统治也是极其困难——至少他们的敌人是几乎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做到的。甚至连模仿他们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因为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结果只能是加速他们自己的灭亡,不会出现其他奇迹。

    既然夜读班给了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们越发大胆,甚至直接向工作组问道,外邦人是打算与国王与教会长期共存,还是会在完成他们的诸多计划之后,才整顿队伍向同他们不共戴天的对手出兵?他们展现出来的强盛武力是真的还是只是一种威慑,实际并不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使用?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不能在贵族想用人口拖垮新玛希城的时候予以反击?他们对起义军是什么样的看法,新玛希城向起义军提供支持,是为了让起义军成为挡在国王与教会之间的盾牌,还是一种对他们能否值得被收服的考验?他们雇佣卡斯波人的报酬是什么,才使得这些异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表示对外邦人的忠诚永志不渝?

    这些问题何止大胆,有些说是挑衅也不算冤枉了。

    但时不时去旁听的塞力斯主教依旧没能用上他的身份来进行协调。

    工作组允许人们自由提问,自己也当然能够选择回答什么、不回答什么。

    他们说,我们先来谈谈这个王国国王、贵族和教会如今面临的情况吧。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国的统治者似乎是因为昏招频出才导致外邦人日益壮大,他们自以为的苦难大多是他们自找的。但从他们本身出发,他们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必然的,是由他们所在的阶层、利益和权力关系决定的,除非时光倒流,回到外邦人的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否则结果不会有多大的不同。

    这甚至同国王是否英明,大臣是否忠诚,教会是否博爱没有多大的关系。

    只要外邦人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下去,他们就永无安宁。

    不过即使情况已经发展到这般地步,国王他们仍然掌握着这个王国大多数的土地,他们有仍被大多数人民认可的正统地位,他们仍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军队,他们不可能在仍有力量的情况下坐以待毙。那么,如果国王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来把外邦人从他的王国中赶出去,他能做到吗?

    工作组的讲师说,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不惜一切代价”。其实国王和他的贵族们已经做了差不多一切能做的,看起来好像是命运作弄,无论他们如何智计百出,殚精竭虑,期望的景象却从未发生,反而时常要自吞苦果。比如各处如野火一般此起彼伏的“农民作乱”,就是对他们曾最自以为得以的驱狼吞虎之策的一种回报——几乎没有人会为了能多一些耕种的土地而对贵族和教会驱逐了他们的亲友表示感激,反而因为那些转移到了他们头上的沉重负担,再加上害怕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舍弃,农民们不堪压迫,不得不起来反抗愈加酷烈的劳役和税收。

    也许他们最初只想减轻一些生存的负担,但他们反抗的是整个贵族和教会阶层存在的基础。

    这是极大、极大的罪过。

    贵族和教会不得不容忍外邦人耀武扬威,消灭这些侵略者的机会有且可能仅有一次,他们必须积攒到足够的力量。可是当面对这些不知感恩的家畜——起义军的代表说这就是他们遭遇过的——贵族们的怒火便一发不可收拾。

    即使各地的刑场血流成河,即使城墙上挂满头颅,甚至一些贵族派遣仆人在街头收集人们的言论,一旦发现不臣之心就即刻抓起来投入监牢,但作乱之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因为根本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解决——贵族要消灭外邦人,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加重剥削自己领地上的人口;他们越是剥削,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就越是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基础就越薄弱,越要采取更强硬、更残酷的手段。

    “这么说来,是不是外邦人就是万恶之源?”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开端。”工作组的人说,“可以认为我们就是那个‘开端’。不过,我们也完全可以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外邦人’,命运又会是个什么模样。”

    如果没有外邦人——这也许是近年在国王和贵族们头脑中盘旋得最多的念头,但对夜读班的成员来说还是有些新鲜的。外邦人这么强大和富有,他们当然是想在哪儿就在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如果他们不曾来过这里,而是选择了别的河岸城市,或者仍留在他们那个奇妙的联盟国度呢?

    那么,首先,旧玛希城短暂的繁荣就不会出现,王国的贵族不会追捧或依赖那些奇奇怪怪的异国商品,他们的生活仍一如往常地平静,统治仍一如往日地稳固,这对他们来说没什么不好。

    不过,雨灾仍会来到。伤寒瘟疫也必将蔓延。

    这是非人力所能扭转的天灾,它们在过去不止一次地发生过,未来也依旧是对人类的考验。那么,在没有外邦人的打扰之后,旧玛希城与贵族们自己面对这些灾难时,他们会怎么做?他们能否控制瘟疫,能否预见接踵而至的旱灾以及蝗灾,并对此作出应对?在这个自然之神对人类特别严酷的年头,他们没有理由再将自己的人民从领地上驱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是否能够仅凭忍耐就将这灾荒熬过去,贵族和教会能否继续维持他们的“安宁”和“稳定”?

    这些问题并不特别难回答。因为封建统治的特性,即使外邦人重建了一座新玛希城,令贵族唇亡齿寒,令国王寝食难安,名声如雷贯耳,连下游诸国也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但实质上,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仍旧相当有限,在那些直接被他们出手干涉的地区之外(就像奥森郡),人们的生活,贵族的统治方式一如既往,几乎没有改变。

    当新玛希城的“铁牛”在城外开拓土地的时候,距他们不过一格里,但已经属于另一名贵族领地的村庄里,还是将木辕套在人的身上耕作土地,当听说外邦人要来同他们做交易时,村中有些人甚至从未听过“外邦人”这个词,以为这是什么贵族办事官的名号。虽然这种封闭是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有许多证据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

    把外邦人及受其控制的地区从王国的版图上拿掉,贵族们的作为和今天不会有多少不同,大概可能会比现在稍微温和一点儿——那么,这值得人们特别感激,像贵族们一样希望回到过去吗?

    在座的每一人都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作出了回答。

    然后,工作组问夜读班的学生们:

    如果没有人想重蹈覆辙,那么在这条只能向前走的路上,想要将奥森郡变成如新玛希城一般,这有可能吗?

    第429章 继续发展

    奥森郡没有新玛希城那样的条件。

    它没有河运之利,郡界只有一部分在布伯平原的尾巴上,郡内多山而且土壤贫瘠,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特产,据统计一些领主的土地上有一些矿藏,但如今人口凋敝,依靠外界援助才勉强恢复秩序,只能暂时将它及它们目前的主人暂时放置一边。

    因为新玛希城和起义军创造的两面屏障,奥森郡得到了难得的不受干扰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这种自由空空荡荡,让人落不到实处。人们能够想到的富裕之路极其有限,然而同样是由于新玛希城和起义军——主要是新玛希城的存在,堵住了。

    但这只是奥森郡人自己眼中的贫瘠,工作组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表示他们真的有可能做到?

    因为新玛希城最大的优势不是交通、人口和土地,它在过去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河港小城,只是因为外邦人来了,它才有了今天这般模样。它如今的繁荣并不是建立在贸易的基础上,并且在被外邦人改造之前,旧城的统治者也耽误过他们好长一段时间,奥森郡和旧玛希城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境内的贵族几乎在刑场惨事中被一网打尽,塞力斯主教执掌大权后,这里已经没有多少能对他们造成阻碍的力量了。

    和新玛希城一模一样,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奥森郡也没有必要变成另一个新玛希城,但是要让奥森郡的人民过得像新玛希城的农民确实是有可能的——有土地、有房子、有高产作物以及旱涝保收的收成,这几乎就是一个农民理想生活的全部了,为此他们需要农具、需要耕畜、需要种子,需要统治者减少税收和劳役,并组织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建设。

    这一切在如今的奥森郡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做了。

    自塞力斯主教回到奥森郡以来的两个月,他们做了许多事:收回了大量土地,这是一个足以使人立即成为本地区最大地主的数量,用很低的价格将部分土地租佃给无地或者少地之人,并且免除了第一年的地租,向他们租借各种金属农具和工具等等;收拢、购买了许多牲畜,通过精心饲养让它们慢慢恢复过来,等待春天派上用场;以工代赈,开展各种工程,让那些陷入困难的人能借此获得必要的生存之资;从无到有建起了一个砖窑,一个木材加工场,一个兼具水力和畜力的大磨坊……如此等等。

    这些事——几乎所有这一切的计划刚被提出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们很难做到,不仅塞力斯主教的伙伴们是这么想的,外人也不乏冷嘲热讽——因为塞力斯主教将所有土地攥在手里,又不肯将从外邦人那儿得到的好处分润出去,已经被他们认为不是一路人,他们乐意看到他们被现实教训,证明外邦人的邪道在这里走不通。

    塞力斯主教说:“那么我们就待在这儿,给那些可怜的人们煮点儿汤就好了吗?”

    他们于是去做了。

    工作组在这里起了很大、很大、完全无法被替代的作用,但其他人并没有就这样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在做力所能及之事。齐心协力之下,他们一步步地完成了诸多计划,时至今日,这些因为种种原因团结在塞力斯主教身边,接受工作组领导的人们完全可以说,奥森郡能在这样短的时间有所改善也有他们的功劳在内,这是值得自豪的。

    哪怕是当初对他们最不看好的人在今天的奥森郡,也不能再嘴硬地说塞力斯主教他们做的是无用之功了。惶惑的人心得到了安定,那些无论如何都想要逃离此地的人流了下来;街道角落和荒野里的尸体都被收殓安葬起来,自塞力斯主教做完那场肃穆的法事后,仿佛笼罩在所有人头顶的重重死气开始散去;城镇里再度有了人气,商业有了一点复苏的迹象,在被赛里斯主教指定的店铺里,粮食又开始出售了,虽然每日都限量,但这些粮食和那几个小小的工坊一样,都是对人们来说“极好的兆头”。

    人们对塞力斯主教的拥护完全出自真心,并且这忠诚难以动摇——他们必须依靠外邦人的善意休养生息,外邦人不会承认除了他以外的新奥森郡统治者。

    当然,一个稳定的、发展的奥森郡是新玛希城需要的,开拓者不惧怕敌人的挑衅,但只要条件允许,他们更愿意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他们展开的工程将奠定这片能辐射数个甚至十数个国家的地区发展的基础,不希望被太多的其他因素干扰。

    开拓者无论想做什么,一旦作出决定行动就会很快,他们几乎没有内部纷争,计划明确,分工合理,对工作比享乐更有热情,因此几乎是交易会一结束,只短暂地休息了两天,他们就开始为冬季工程进行动员了。

    物质的基础早已准备——交易会上的巨量商品当然不只是为了供应那些嘴大肚子小的商人和能赊就赊的村庄代表,实际上他们从交易会中带走的远不到仓库总量的十分之一,余下那些则成为新玛希城向外推广的新货币体系的压舱石;宣传也已就位——交易会开始之前,各级街道管理已经收到了相当长的名单,人们是经过充分了解才作出了决定,交易会只是更加激起了他们的热情;诸项工程的负责人选也已选定,他们当中有三分之二是忠诚、能干而且有毅力的开拓者代表,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城市既然决定扩大舞台,那自然应当由他们来撑起新的剧目。

    第一批建设者出发时,城市为他们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送别仪式,他们站成一排排的队列,如同等候检阅的士兵,而他们的队长则走上前去,从这座城市最高负责人的手中接过属于他们的旗帜。彼时联盟剧团还未离开,没有华服彩衣,这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演员穿着他们平常的衣服,站在道边,为这些远行的建设者唱了一首《劳动者之歌》,整齐而雄壮的歌声乘着风升上天空,飞越原野,送行的人群看着一支又一支的队伍依序离开城市,如奔赴战场,音波渐渐消散于风中,无形的灵魂共鸣却超越了地域,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回荡。

    一个月内,新玛希城向六个建设点派出了三十六支总计超过一万五千人的建设队伍。

    然后,他们开始准备第二次大派遣。

    “什么?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