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报数

作品:《沐光永无枪火

    赵德四集结好队伍,安排列队操练。

    林庶灵几个在边上观摩,短短一上午,众人的身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一刻还是秋实学堂的学生,一到下午,摇身一变成了手下几十号人,一百杆枪的一方豪强了。

    马至筠横行明州城手里不过两支洋枪队,五六十杆枪,他们手里有一百杆枪,稳压盐老儿。这说是豪强,用土匪来称呼也无不妥,毕竟他们要做的事说出去太惊人。

    华新民笑骂,“这哪能叫军队,当土匪都不够格,我看你下去教教他们拳脚,没准能霸占四明山,收几个压寨夫人。”

    “去!”林庶灵懒得理他。

    “旧军精兵非一日可成,何况新军,前朝为了训练新军抽调全国粮饷,外债高筑,最后也不过编练出四支新军,而能与西方列强陆军一战的唯有北周六镇精兵。”

    北周六镇就是如今护发军的前身,夏戈挺参军时北周新军以扩编为护发军,投入卫发战争的北方前线。

    夏戈挺看了两眼不禁点头,华新民和陈书同带来的人,精气俱佳,虽有些瘦弱,可队伍没有烟鬼酒鬼,每个人眼神中透着坚定之色。

    这群人,可用!

    新军与旧军的差距不在器械,在乎思想,在于用枪的人。同样手拿后膛枪,一千新军能横扫三万旧军。

    眼下的明州城卫营就是最好的例子,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了五六万支,运去北方前线的仅占一半,大部分林明敦枪配发给两江的守军和荆北新军。

    可城卫营拿到新枪干了什么?

    什么也没干!兵大爷甩钱抽大烟还来不及,抽出空来欺压百姓哪用得着后膛枪,举着两杆洋枪过街威风威风,银子就来了。

    “你不下去教导教导?”底下练得正起劲儿,林庶灵不忘调侃起好友。

    世人皆说护发军战力强,号称不败王师,林庶灵很想见识见识,护发军练兵有何门道。

    “明天再说,现在教了他们也记不住。”

    林庶灵撇一撇嘴,继续看赵德四练兵。

    “全部都有,听我口令,向前一步走!”

    “报数!”

    向前走一步大伙都会,一听到报数,底下人有疑问,“赵教官,啥是报数啊?”

    “就是让你喊数,从一开始往后喊,一人喊一个数。”

    赵德四一解释,底下人貌似听明白。

    他又喊道:“报数!”

    “一!”

    “一!”

    “一!”

    ......

    林庶灵看不下,冲着人群说道:“不是让你们光喊一,是从一开始往后喊,一二三四......一人一个数。”

    “林才子的解释,大伙都听明白了吗?”赵德四刚入伍时,光学怎么报数学了三天,第四天才不出岔子,这些人不会报数也在意料之中。

    “听明白!”底下回应得很大声,看起来气势十足。

    “报数!”

    “一!”

    “二!”

    “三!”

    ......

    ......

    “十!”

    “一!”

    这次喊得不错,可一到十就停了,第十一人楞了半天,不会往下数,硬是报出个一来。

    林庶灵和夏戈挺不禁轻轻摇头,华新民偷偷捂嘴轻笑。陈书同见状赶紧下场训导,这人是他带来的。

    “你报什么一,接着往下喊,十后面往下报,听明白没有?”

    那青年也就十六七岁,没念过书听到报数就一脸的迷惘,大伙的训练因他打断,这会急得都快哭出来:“书同哥,十后面是啥,俺真不知道啊!”

    “十后面是十一,诶......”陈书同火从胸口烧到嗓子眼,等看少年委屈的模样,清澈的双眼布满焦虑,眼角有泪珠在打转。纵使有天大的火气,这会也烟消云散了。

    “你们几个都过来,后面还有不会数数的,全部过来。我先教教你们怎么数数。”

    陈书同转身向赵德四致歉道:“抱歉,打断了你们操练,等我教会他们如何数数,你再接着练。”

    “没事,当年我刚进军营那会儿,因为不会报数没少挨教训。您先忙您的。”

    集结的乡民里有八成人不会查数,几十号人把陈书同围了里三圈外三圈,竖耳聆听陈书同教他们数数,从一点到一百。

    这些人几乎个个是贫农出身,家境艰难,没钱供读书,全在乡间地头长大,稍微有些力气,就被叫到田里干活或是上村里镇上的大户人家里面做工。

    目不识丁,数不过十,有来自秋实的大才子屈尊教他们数数,全高兴坏了。

    外围的林庶灵观此景,叹气道:“我算是明白,为何朝廷在北方打仗要下令天下学堂听课了。”

    征兵令召集上的兵,参差不齐,有老有少,上到七老八十,下到十三四的半大小子,甚至有的地方为补足名额,大户人家雇佣妇女女扮男装填充人数。

    这些人大部分被编入民夫队,负责搬运造饭等杂活,真正能上前线扛枪打仗的十中取三。

    自打枪械问世以来,各国对征召士兵的要求逐步提高,不再像以前,能拿动刀就可以上战场。

    何况新军要求极高,有些兵种涉及到西学知识,目不识丁的农夫根本无法充数。

    “是的,诸如新军中的炮兵,没有一定的西学基础根本无法操作。前线老兵打光了,各道送来上的新兵素质不齐,不堪一用,朝廷为填补前线空缺,只得下令学堂停业,召集广大青年学子上北方战场。”

    夏戈挺道出实情,“就拿我左镇来说,新军四军、护发六镇,为何左镇战斗力强冠绝全北方大营。

    因为冯副帅分管征兵,左镇只收读过私塾和学堂的青年,入伍的新兵皆受过不等的新式教育,接触过新思想洗礼,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平时训练刻苦,严于律己,加上左镇老兵指导,短时间内就形成战斗力,上前线经过战火洗礼,只会越打越强。”

    “欲要强国,先兴教育,让老百姓都读得起书,都识字,卫发战争时期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西方列强从不会因前线兵源紧张,令国内学堂停课。法兰克的皇帝面对兵临城下的敌军,毅然拒绝青年学子参军的请求,实属国之大幸啊!”

    “在业学子奔赴前线,饮鸩止渴,在掘国之基石,这仗是两年内打完,要是打不完,大周的沉沦还将继续!”华新民对格沁朝的种种做法满是怨言。

    另一方面,他又对好友成功从战场走下感到无比庆幸,倘若战争再持续两年,受伤归队的夏戈挺再回北方前线,能不能活着回来,就两说了。

    明州有新式学堂五所,其余几所,如葵园,嘉南两院,有七成学员上了北方前线,其中活着回来的十不存一。

    夏戈挺变得沉默,他自然知道,左镇的强盛盖因青年学子从军,源自天下源源不断的输血,这血是天下的精血,每少一滴要透支周地将来的元气。

    他身边很多战友都是各地新学堂的佼佼者,学识渊博,精通西学,本可有更加光辉伟岸的前程,却在人生最美好的韶华之年倒在了冰冷的北方战场,满腔热血化为积雪,一身抱负空成遗梦。

    这些人都是国之栋梁啊!王朝为了打仗,抽干了天下精血,给大周的将来埋下深深的隐患。

    “还是,不要再打仗为好......”关于战争的话题,林庶灵总是避而不谈。他不怕打仗,不怕自己上前线打仗,却怕身边的人牺牲,他的身边已经没人可牺牲了。

    三人说着说着变得沉重,将是要把话题说死。

    就在此时,胡进和魏侯城回来,他二人带来在码头务工的劳工,跟着一起回来的还有去召集民夫的顾雨亭,霍一恩等人。

    那两个工人认得林庶灵三人,大老远见到,高声呼唤起三人的名字。

    “庶灵!是庶灵!”

    “阿少哥,宽叔!”

    闻声,林庶灵立刻迎了上去。

    这两人是林庶灵在前些年学堂组织学员去码头历练时结识的劳工。

    那会儿战事未开,洋人蛮横跋扈,欺压周人劳工,把周人劳工当奴隶使唤,给出的工资极低,有时甚至不发工资。

    林庶灵听闻此事,连同梨花小筑另外三人一起去找洋人理论。码头的洋人理事未将三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华新民说着蹩脚的洋文和洋人说理,被洋人卫兵直接扔了出来。

    林庶灵和夏戈挺见好友受伤,当即暴起,不管不顾冲那洋人拳脚相向,要不是格沁朝驻码头巡逻队刚好路过,他们四人很可能当场死在洋枪之下。

    事情闹得不小,码头工人在华新民鼓动下集体罢工。范先生听说后写了一封信给松江道台府,松江道台出面和洋人驻松江领事沟通,码头的洋人理事才愿意做到谈判桌上重新商定工人工资。

    阿少亲切的一拳垂在林庶灵的胸口,“我就知道是你小子,全明州除了你们几个,再找不出肯为穷苦百姓出头的人了。”

    “戈挺小哥,你这手怎么没了。”宽叔见到夏戈挺少了条胳膊。

    夏戈挺笑了笑,“不碍事,这两条胳膊有两条胳膊的活法,一条胳膊有一条胳膊的活法,习惯就好。”

    “诶,都是天杀的朝廷造的孽!”宽叔气得跺脚,嘴里咒骂起朝廷。

    林庶灵向二人说明缘由,“阿少哥,我们找你来是为了闯洋人的库区,取六号仓库里的格沁粮。”

    “这事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你们放心那库区我老去,熟门熟路跟自个家一样,闭眼我的能找到地,都交给我!”阿少摆手示意,随后一拍胸脯。

    “临来时码头的工友们让我传话给你们,要是人手不足尽管开口,大伙就是不吃不睡也得帮你们把事办妥。”

    “太好了,有你们帮忙,这格沁粮就是长翅膀也飞不走。”

    林庶灵拉着阿少和宽叔去里面休息。

    路过训练校场。

    “洋枪!”阿少见到枪激动的走不动路,“庶灵,你们有枪!”

    “这也是万不得已,格沁人不会将粮食双手送上,动嘴不成只要动枪了。”林庶灵随意解释。

    “庶灵,你们还缺不缺人手,给我发一支枪,老子忍格沁人很久,打格沁猪皮必须算我一个。”

    林庶灵问:“阿少哥会用洋枪?”

    “会,当然会,那洋人遭过两次海盗袭船,为了抵御海贼,在我们劳工中组建了一支自卫队,平时训练,等海贼来了发给我们枪帮他们打海贼。”阿少笑道。

    洋人狡猾得很,平时不发给劳工枪,等来了敌人,发枪给劳工,让劳工去和海贼厮杀。周人打周人,是洋人最愿意见到的事。

    华新民凑过来,直言道:“这是天大好消息,阿少哥,不瞒你说我们这正缺人手,这才九十号,我们有一百杆枪。你要是能帮忙召集几位劳工中的战友,那可真是帮大忙了。”

    “行,我和宽叔这就回去找人。”阿少二话不说答应下来,拉着宽叔回码头那召集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