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权臣 第402节

作品:《再世权臣

    “这几个月我大铭迎战北漠屡屡告捷,靖北军接连打胜仗,全赖苏相慧眼识人。”

    “惭愧,之前弹劾豫王殿下擅专军权、清除异己,也有下官的一份……幸亏苏阁老明察秋毫,还了豫王殿下清白。”

    “如今王氏贼军作乱,还得苏大人出手,多提拔几个像戚敬塘这样的能将,才能尽快剿灭贼匪,恢复社稷安宁。”

    “……”

    自己首辅的风头,如今已被苏晏这个资历尚浅的次辅抢尽,杨亭心中却没有任何不满,反而生出“李首辅后继有人”的欣慰感慨。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犹豫不决的心意终于开始明朗,偏向“有道者处之,有德者居之”的一方。

    苏晏远远看见杨亭,快步迎上前行礼,笑道:“数月不见,首辅大人风采依旧。下官去往北疆这几个月,听闻朝野亦是多事之秋,回来却见局面平稳,想是有首辅大人这根中流砥柱坐镇,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不敢当,是皇上圣明,诸事处置公道。”杨亭拍了拍苏晏的胳膊,露出了个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个‘首辅大人’,你很快就不必再叫了。”

    苏晏一怔,转念道:“也是,太生分了。我该叫一声‘师叔’的。”

    杨亭曾是前任首辅、吏部尚书李乘风的门生,苏晏的启蒙老师卓歧又是李乘风的爱徒,故而这个“师叔”在辈分上完全没叫错。

    这声“师叔”让杨亭亦是一怔,失笑:“还真是……难怪讨人喜欢。你可知李首辅致仕还乡的那一日,还对我说起你在会试卷子上用的那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回头想想,确是真理啊!”

    苏晏被夸得脸皮发烫,连连摆手。

    “嗯哼!”身后有人重重咳嗽了一声。

    苏晏转头看,见是个好久不见的熟人。起居注郎令狐正朝他一脸肃然地道:“戒骄戒躁。记得你亲口对我说过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受教受教,”苏晏笑着拱手,“史官大人巨笔如椽,可千万对我的一些小毛小病手下留情啊!”

    三人一起开怀大笑。

    与苏晏一手提拔的戚敬塘成了忘年交的兵部左侍郎于彻之;新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楚丘;天工院火器科博士赵世臻;外放地方后因恰逢三年一度的“朝觐考察”而临时返京的通判崔锦屏……志同道合的官员们逐渐围拢在苏晏身边,寒暄亲近,最后足足聚集了四五十人。

    从高高的奉天殿台阶望下去,这个以苏晏为中心的官员群体,仿佛苍穹上一团崭新的星云逐渐成型,将在大铭政治舞台绽放异彩。

    这份向心凝聚之力,使得紧接着的朝会上,皇帝对再立功绩的苏次辅的表彰,都不过是锦上添花。

    至于原本就对苏晏憋着一肚子恶气的次辅谢时燕,如今见斯人更加得势,简直要气出心梗……没奈何,内阁五人,另两人包括首辅都已彻底倒向苏晏,他与辅臣江春年势单力薄,之前又给苏晏扶轿杆大大损失了颜面,如今也只能捏着鼻子转过头去,眼不见为净。

    散朝后,皇帝召内阁诸臣于御书房议事。

    桌面铺展开一张巨大的中原舆图。朱贺霖示意富宝念过一遍戚敬塘上呈的最新军报,对阁臣们说道:“贼军烧毁漕船后北进,其转战范围北起霸州,南至汤阴,兵锋直抵近京地区。”

    “竟离京城这么近了?!”谢时燕听了脸色作变。

    有些口吃的江春年一惊,磕巴得更厉害:“提、提督军务的戚、戚敬塘……为何讨、讨贼失利,当初他、他不是对付廖、廖疯子很有一、一套……”

    于彻之不耐烦听他甩锅戚敬塘,直接打断:“贼军分兵牵制我方军力,我方逐个突破时,他们又里外合力突围,着实不好对付。再说,地方卫所战力不济,这也是固有的顽疾,军心涣散不说,军械配备也不齐全,叫戚将军短时之内如何提升战力?依我所见,不如调宣府、大同、辽东等边军精锐骑兵,由我亲自率领,与戚将军互为犄角。”

    杨亭有些迟疑:“可于侍郎年尾时旧伤发作,至今未痊愈,勉强领兵上阵,只怕也难以负荷长时间的转战。不如另谋良将。”

    “廉颇老矣尚善饭,我还没到卸甲的年纪!”于彻之说得急了,气息牵动肺腑间的旧箭伤,忍不住弯腰一阵猛咳。杨亭拍抚他的后背,好意劝道:“于侍郎保重,养好身体,再上阵不迟。”

    朱贺霖沉声道:“调边军讨贼,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眼下北漠虎视眈眈,朕担心一旦他们察觉边防军力削弱,会趁机入侵。那时我朝腹背受敌,形势会更加危急。”

    说着,他忍不住偷眼去看苏晏——

    阿勒坦的国书他看过了,但他不相信对方真有和谈的意向,故而扔进了抽屉里没有回复,也没有对朝臣公布,打算再观望观望。只是,这事他还没和清河合议过,不知清河见自己千里迢迢带回来的国书被束之高阁,会不会不高兴?

    此时苏晏正俯身在桌面上研究那张舆图,似乎并未在意到这一点。

    杨亭却格外关注苏晏,斟酌之后开口:“贼军逼近京师,正是千钧一发之际,苏阁老可有什么好计策?”

    苏晏边琢磨舆图上标注的敌我双方行军路线,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并不认为王氏兄弟能打到京师,他们甚至连京畿防线都攻不破。”

    谢时燕抓住一切机会给他上眼药:“苏阁老从未领军打仗过,就敢下此定论,靠的难道是纸上谈兵吗?”

    苏晏反问:“谢阁老莫不是以为京畿守备力量只有‘五军、三千、天机’三大营?天子亲军二十六卫,足足二十万人,难道战力不如三大营?”

    谢时燕一愣,望向皇帝。

    朱贺霖当即开口,声音里还透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劲儿:“朕的亲军可以投入战斗,万一贼军攻打京畿,朕还要御驾亲——”

    “征”字尚未出口,苏晏扭头瞪了过来:“二十六卫各有指挥使,其中能调出京城作战的至少有十四卫,让于阁老挂帅即可,何须劳烦皇上御驾亲征?莫非皇上是嫌弃我们这些为臣的不能替君分忧吗?”

    御驾亲征是所有阁臣的痛点所在,无论彼此分歧再大,此刻都统一了战线,齐刷刷望向皇帝,脸上神情明晃晃写着——皇上不收回此言,臣等就要跪门极谏了!

    朱贺霖被苏晏反将一军,迫切想要领兵打仗、一展雄风的冲动顿时萎了,干咳一声,登时转了话风:“朕还要御驾亲临京城的城门楼,为大军提振士气。”

    苏晏这才满意地笑了笑,转向谢时燕:“谢阁老对我的推论有疑惑,我亦不妨为君解一解惑,来来来,坐下听。”

    他状似热情地手按谢时燕的肩膀,用力往下压。

    这种招呼学生坐下听讲一样的语气是什么意思?谢时燕不坐,傲慢地闭眼袖手。

    苏晏转头问皇帝:“皇上体恤臣等站了许久,可否赐座?”皇帝颔首后,他又道,“哦,谢阁老不想坐,那就他一个人站着,咱们坐。”

    这下不止是听讲,更像罚站了,而且就罚站他一个。谢时燕无奈,只能就近坐在了一张太师椅上。

    谢阁老似乎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牵着鼻子走了。杨亭微微摇头,忍笑入座。

    苏晏端起茶杯啜饮一口,正色道:“京师防备森严,王氏兄弟草根出身,虽不乏小人物的精明与狡狯,却缺少成大事者的眼界与魄力。只要他们在京畿碰个壁,就会知难而退,调头向南、向东,继续游击作战的那一套,想从拉长的战线上把我朝兵力拖垮、国库耗空。”

    在座阁臣中,于彻之最有作战经验,曾数次围剿过廖疯子的乱军,闻言点头表示认同。

    “照清河这么说,贼军这种拉长战线的策略,该如何应对?”朱贺霖问。

    苏晏道:“于阁老建议的,调动大同、宣府与辽东的边军增援戚敬塘,臣赞同。至于北漠那边,诸位大人不必太过担忧——”他望向朱贺霖,眼神里带着疑惑与催促,“或许另有一条出路。”

    “另外,谢阁老说臣纸上谈兵,倒也不算纯属污蔑,臣的确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最多也只监过军。”

    不是“纯属污蔑”,那就是一半属于污蔑了?谢时燕不忿,正待开口反驳,又被苏晏打断。

    “但臣对戚敬塘戚将军在军报中所提出的‘四面堵截,督兵跟进’的战术十分认同。兔子不是很能跑吗?那就把四周的路都堵死,一窝一窝地推平。最、关、键、的、是——”

    苏晏铿锵有力地说完,停顿好几秒,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方才继续道:“绝不能让乱军建立起武装根据地!”

    “武装根据地?”

    “就是进行军事指挥的中心地。一旦建立根据地,就会凝聚人心、获得资源、保存与发展战力。正如一池飘萍,铺满整个池塘并不可怕,因为并无根基,多费些气力就能打捞干净。倘若生根扎进土壤,从大地汲取到养分,让它们长成根系庞大的森林,那就真成气候了!”

    “所以臣认为,可以结合于阁老与戚将军的提议,增派一名提督,统领调来剿匪的边军,与戚将军互为接应,堵截与分割乱军兵力,一路一路铲除,不让乱军有喘息之机建立基地。另外,增拨钱粮、军械,把天工院新研制的一批改良火器交给戚敬塘。叫工部和户部别再舍不得放血了,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哪里有这等好事?”

    戚敬塘私下飞递给苏晏的求助信,如今正躺在他的袖子里,连同那三瓶令他啼笑皆非的回春丹,因为在朝会前刚刚收到,还来不及回府处理。

    他这一番分析与对策,快刀斩乱麻似的,不仅理清了思路,还博采众长,这下就连谢时燕也无话可反驳,埋头喝茶以示不反对。

    江春年想来想去仍是不放心,问道:“所、所以苏阁老认为京、京师彻底安、安全了?”

    “非也。”苏晏摇头,“我只是说,王氏兄弟没有兵临城下的能力与魄力。京师之危机,或许并不应在王武、王辰身上,而是应在别的什么上。”

    “应、应在哪里?”

    “目前尚不明朗。但弈者惯下多路棋,一定还有其他后手,要小心。京城与京畿地区的守备须得进一步加强,绝不能松懈。”

    苏晏说完,想起公开场合礼数还是要有的,于是起身朝朱贺霖行礼:“臣一点愚见,是否合适,但凭皇上决断。”

    朱贺霖一锤定音:“既然诸卿都无异议,那就去办。杨阁老,你拟个具体的诏书,朕过目后再用印,下发有司。于阁老,调拨哪些军镇的多少兵力,以及新提督的人选都由你来初定,拟几个名单给朕挑选。谢阁老与江阁老,工部与户部两位尚书你二人负责说通,告诉他们再把口袋捂那么紧,朕亲自来掏。苏阁老——”

    苏晏竖起耳朵听自己的分工。结果皇帝略作停顿后,意有所指地朝他一笑:“随朕去奉先殿,另有要事。”

    第412章 有什么好看的

    “你说的要事,就是带我来看猫?”苏晏低头看绕着他的裤腿撒欢的三只小奶猫,都是狸花。还有一只通体雪白的,体型更小一点儿,团在他的靴面上咬起了毡毛。

    宫人服侍皇帝在幔帐后更衣,幔帐是浅黄色的丝罗,影影绰绰地勾勒出青年人肩宽腿长的挺拔身形。朱贺霖的声音从帐后传出:“没认出来?这是咱们的孙子和孙女儿。”

    苏晏一愣,弯腰把靴面上的小奶猫捧起来,端详它的雪白长毛与一只金黄、一只碧蓝的异色圆瞳。“这是梨花和海棠生的混血儿?怎么其他三只都是花的,只有这只纯白?唔,圆脸圆眼像狸花猫,体型和毛色像波斯猫……啊,我想起来了,这叫狮子猫!鸳鸯眼狮子猫,还挺名贵呢,血统纯正的能卖一万八……”

    “什么卖!谁敢卖朕的孙女儿!”朱贺霖清喝一声,掀开幔帐走出来。

    苏晏自知失言,笑着狡赖:“谁说要卖,皇上听错啦,臣是说下次买一碗把子肉喂她。”

    他抱着小狮猫转身,看清朱贺霖时微微一怔。

    朱贺霖已脱下朝会上穿的赭黄团龙衮服与乌纱翼善冠,换上一身轻便而英武的石榴红织金龙纹曳撒,腰系玉钩绦,头戴一顶毛茸茸的鞑帽,赤金镶红宝石的帽顶珠和十字形帽花并非中原传统样式,使得这顶皮质小帽颇具几分北地风情。

    苏晏记得有段时间——大约是被他再三拒绝的那段时间,朱贺霖总是有意识地模仿朱槿隚,穿衣、坐姿、说话的语气、看他的眼神。苏晏知道,这其中既蕴含着对父亲的追思与敬意,同时也是强烈地想证明自己、争夺他关注的心理在作祟。

    苏晏对此感到心酸又心疼,明确地表示:我从未想过把你变成你父皇的样子。比起去像什么人,我更喜欢你真实的模样。

    朱贺霖因此有所顿悟:如果只是踏着父皇的脚印前行,那么他就永远开辟不出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自己的阵痛,不能靠依赖谁、效仿谁去实现。

    他开始真正从内心走出了父皇的庇佑。景隆帝的影子在他身上越来越淡去。御下的手段,治国的策略,他一日千里地成长着,有了自成一派的执政风格,痞气、彪悍、天马行空,又与帝王之气完美融合。

    他是清和帝朱贺霖。

    苏晏抱着小狮猫,怔怔地凝视面前的青年。

    从曾经飞扬骄纵的小太子,到如今君临天下的皇帝,朱贺霖改变了许多,但那颗完完整整展示给他的赤子之心,那句“清河,你我在此约定,永不相负”的许诺,从未改变过。

    第一次遇到朱贺霖,是景隆十五年二月,春闱会场的大门前,距今已整整五年了。五年来,他像源源不绝的水流一样渗透与影响着朱贺霖,而朱贺霖又何尝不是同样渗透与影响着他呢?

    也许再过十年、五十年,当年迈的皇帝与年迈的阁臣隔空相视,依然是今日的这道眼神、这份心情。那么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生死契阔,与子偕老?

    “……怎么,朕这身格外英姿飒爽,看呆了?”朱贺霖含笑调侃。

    苏晏如梦初醒,压下了莫名生出的一缕心乱,随口嗤了声:“有什么好看的!再说,五年了还没看腻?”

    这最后一句,也不知是问自己,还是问对方。

    宫人们早已识趣地退出内殿。只有不识趣又胆大妄为的梨花从角落蹿过来,后面跟着没脾气的海棠,两猫一嘴一个,把满地撒欢的孩子们叼走。

    唯剩一只小狮猫,被苏晏拢在掌中,梨花够不着,喵喵叫着扑苏晏的大腿。又凶巴巴地去咬海棠,似乎催促他帮忙把幺妹儿弄回来。

    于是海棠也拿长毛的大尾巴在苏晏腿上扫来扫去。苏晏半蹲下身,将小狮猫放在地面,梨花叼了女儿就跑,也不管丈夫了。

    海棠亲昵地舔了舔苏晏的手。手心里触感粗糙、潮湿而温热。耳畔有人说道:“不必去讨。我送你一只调教好的西夷猫,长毛碧瞳,通体雪白,漂亮得很。”

    找个合适的机会,也送沈柒个贵重的回礼,当时的他想。

    ……因忙于公事而耽误了的回礼,如今还有送出的机会么?苏晏陡然感到了体内沉闷的钝痛,像一层层看不见的铁枷锁压着胸口,喘不过气。

    他向后摇晃了一下,跌坐在地面。海棠发出一串呜噜声,像个温柔的道别,然后追着妻儿离开了大殿。

    自从记忆恢复后,就强迫自己不去回想的某些事,此刻被海棠的轻轻一舔,骤然从脑海深处翻卷上来。

    “你想嫁给阿勒坦?”

    “想不想,关你什么事?你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