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0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最后一个农场离洛杉矶最近,位于南加州的安大略市。

    安大略距离洛杉矶六十多公里,人口约十七万,是南加州的一个中等规模城市。

    来到市郊,齐政他们直接前往农场。

    这位农场主是华人。齐政和张泽宏到了农场后,一对华人夫妇迎了上来,热情地挥手用普通话问道:“是国内来的齐先生和张先生吗?”

    双方打招呼,然后做了个介绍。农场主叫做卢志威、夫人叫做宋卿,两人是移民美国的第二代了。他们的父辈是在国内建国前移民美国的,来到安大略买下了这个农场。

    见面之后,卢志威先带他们去一片小酒庄里喝了杯自己酿的红酒。农场里大概有一百亩的葡萄园,种植一些食用葡萄和酿酒葡萄,一边自己吃一边出售创造点利润。

    喝酒的时候卢志威给两人介绍他们的农场,这家农场名叫“大地农场”,现在面积有1600亩。

    这个面积在美国不算大,但却是卢志威两代人辛勤劳动换来的。他们的父辈刚来到安大略的时候,买下的农场只有100亩,后来通过不辞辛苦的劳作取得了收益慢慢收购周围的农场才有了今天的面积。

    都是华人,喝着酒话题就聊开了。

    卢志威没有立即推销自己的农场,他沉吟了一下说道:“两位小兄弟,大家都是华人,俗话说一衣带水。虽然我们夫妻是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我们从未忘记根在哪里。那不管咱们老家隔着多远,现在都是自己人。所以,我想多问一句,你们是想移民到美国吗?”

    齐政和张泽宏相视一眼,摇摇头:“不是,我们在国内也是搞农业的,现在只是手头上有点闲钱,打算投资美国农场搞搞有机食品,顺便学点农业先进技术和理念。”

    卢志威这才释然道:“虽然我并不鼓励现在的同胞移民美国,因为美国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不过如果是有闲钱想来做农场,那也不错,现在加州的农场土地升值空间不错。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钱总是会贬值,但土地永远是增值的。”

    这个齐政是认同的,随着逐渐增多的华人移民,不少也将目光放在投资农场上,加州的农田价格连年上涨,而农场更是连年涨幅超过20%。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研究,农场价值在未来可以做到平稳增长。

    事实上不光是加州,美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农场价值也在提升,只是没有加州这么夸张。

    这个原因也促成了国内投资者在加州购买农场以达成移民目的的潮流。

    卢志威夫妇说起这点直摇头,移民就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拼了命地想出去,城外的人则拼了命地想挤进来。

    “我回过国内看过,现在咱们中国发展越来越快了,就业形势也不错,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我们都认为现在回祖国发展前途更光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离开家里来美国受苦找罪吃呢?”

    齐政耸耸肩,苦笑道:“这大概就是自家的饭总是不如别人家的香吧。国内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那些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环境优美、理念先进、技术发达、民主进步啊等等。”

    听了齐政的话,卢志威摇摇头道:“唉,他们只是看到了眼前,没有看到以后。想要融入美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他顿了顿,不再提这个话题:“既然是朋友,那么我给你们一个实在价,我的农场每亩只需要4000美元,加起来只需640万美元,都是连同土地、房子、机械设备、灌溉设施等一起出售给你。”

    听到这个价格齐政眨了眨眼,张泽宏则试探地问道:“恕我直问一句,你为什么会出这么低的价格呢?这不符合市场标准啊。”

    前面考察过的农场,像是这种设施完善的农场,每亩至少5000美元起价,这也是加州农场的基本价格标准,卢志威出的价格反而是不正常的。

    卢志威苦笑说:“放心,你不问我也会告诉你们的,总不至于坑你们,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农场你们就知道原因了。”

    于是几人出门,去参观农场。

    到农场里一看,齐政和张泽宏大吃一惊,只见眼前一片荒芜景象,大半个农场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被烧成灰烬,果林里的果树被烧得焦黑,满目疮痍得让人很难联想起这曾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农场景观。

    “这是……”张泽宏惊愕地指着眼前的情景问道。

    “加州野火!”卢志威语气沉重地回答。

    齐政闻言瞬间想起了后世一度被加州火灾刷屏的新闻。

    最直接的描述就是:“近几年来,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州的火灾频率非常高。加州州长甚至警告说,野火是加州的新常态,这可能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

    天堂有时就在地狱隔壁。

    虽然加州和好莱坞这个文化符号深深绑定,它自己却并非是自然意义上的梦想之地。

    处于地震活跃板块暂且不提,其封闭的内部环境、较低的纬度、毗邻沙漠地区,种种自然因素的叠加,给加州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干旱阴影。

    而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这些因素就会变成山火的加速器。

    北加州有一种名为“大恶魔风”的气流,简单来说就是来自东侧内华达州的冷气流经过地理环境的塑造,变成又热又干的焚风吹向北加州,对火灾的形成和扩散有很大的作用。

    至于包含洛杉矶、安大略等在内的南加州,对应的是“圣安娜风”。她的成型,也源自内华达陆地空气和太平洋洋面空气之间的气压差。在经过干燥的莫哈维沙漠后,气流的干燥完全不亚于“大恶魔风”。

    有这两种干旱气流作伴,加州山火想不大都难。

    火灾历年都会给加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过现在的这种情况都还是小意思。

    随着气候的异常,加州大火将会慢慢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火灾。

    毕竟,许多富豪名流也不得不加入的“加州大逃亡”,几乎要变成年年上演的恐怖场景。这有时也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

    那些镜头里山火肆虐的惨烈景象,你其实很难分辨它到底是今年的,还是去年的,抑或是前年的。

    ……

    第44章 加州农场(下)

    有意思的是,有些事在岁月静好的时候自然看不出来。

    但在灾难面前,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泰坦尼克号上面表现的人间真情,嗯……在美国应该是会有的,但绝对不多。

    在这扑不尽的山火里,若隐若现的,是加州被极度贫富分化撕开的淌血伤口。

    洛杉矶市消防局副局长在他牵头起草的一份救灾报告中,披露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情节:

    “在起火的初始24小时内,消防局接到了数量极为惊人的‘选民代表’电话——来自各层级的政治人物不断地要求我局出动前往众多‘特定住宅单位’,以保护这些指定私人财产的安全。这些救灾请求,分散了消防任务的注意力,并对救灾指挥造成严重的讯息干扰。”

    说白了,就是加州议员们打爆了消防局电话,直接要求给他们走后门,先保护自家的房子和财产。

    而且,在消防资源私有化的美国,富豪们还可以动用昂贵的私人消防队员保护自己的豪宅。

    如果火势实在太大,豪宅被毁,也是不打紧的,高昂的保险费会给富人们带来甚至高出房屋价值的赔偿。

    至于穷人?叫消防队是一件太奢侈的事,不仅在加州,在整个美国都是如此——消防员可能会因为房主没有提前支付几十美元的年费而任由他的房子被烧掉;一个私人消防队在灭火后可能会给房主寄去数万美元的账单。

    如果私营的消防队让穷人望而生畏,那么私营的保险公司就更加冷冰冰——不仅保险费率不断提高,对穷人拒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是加州的电力系统。

    加州电力公司都在救灾的高峰期宣布切断当地电源,使得当地一夜回到了无电时代。

    电力公司们的断电理由当然理直气壮:电线系统会恶化火情,扩大了火场范围。

    于是,很多民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家莫名其妙地没电了。

    他们不仅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连路灯都被断电,晚上都没法出门,冰箱都被断电了——存了一冰箱新鲜食材,却惨遭断电过的人,一定可以想象当地民众的绝望。

    说好的夜生活由你来守护呢?

    讽刺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当地很多偏远地区的电力传输装置已经十年没有得到更新了——衰老的电线引起的火灾也不是一两次了。

    维修老旧电线这种小事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日常。但在公共事业私营化的资本主导世界,它离加州着实太遥远了。

    这样想想,我们生活在中国,真是太幸福了。

    老实讲,世界上干旱、大风却又植被丰富、人口密集的地方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是加州年年发大火?

    明明每个人都知道大量干枯的树木是形成火灾的直接原因,明明大火每年都让这里的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但那些要求清理树木、防止火灾的法案就是通不过。

    很简单,你只需要知道,加州是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最激烈的州。

    “选民代表”们会义正辞严地支持环保理论,背后深藏的是“景观受影响”、“噪音太大”、“穷人搬进来会破坏社区环境”等诸多算计,以及“你支持我就反对”的两党议员扯皮。

    所以,不管加州人愿不愿意承认,这个社会富人的生命总比穷人的更值钱。

    ……

    简单地介绍了火灾的前因后果,卢志威总结道:“在加州,无论你的农场在哪,都要有遭受火灾的意识。这一次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火灾较快地被扑灭,起码我的房子和大部分机械设施都没有受损。”

    “不过你们也不用太过担心,我的农场这么多年了,也只是经历过这一次火灾,只要防护得好,这种状况不会经常出现。”

    “我这农场基本是按生态农场规划的,可惜近两年的努力被这把大火付之一炬了。老实说,要不是遭遇了这场损失,再加上我的两个儿女都考上了大学,又需要一大笔学费,我还不一定舍得出售农场,毕竟这算是家族两代人的辛苦所得。”

    齐政闻言倒是眼前一亮,在前面的谈话里他知道卢志威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植物科学专业,还兼修过管理学,毕业后也是进入过德尔·蒙特公司——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罐头公司工作。后来也是因为父辈去世,才不得不回来继承农场,并发展至今的规模。

    卢志威这个人倒是可以一用。

    “冒昧地问一句,卢先生出售农场后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齐政状似不经意地问道。

    卢志威爽朗一笑,“也没什么不好说的,我们在安大略有一家有机食材超市。我打算再去洛杉矶开几家连锁。回顾自己十多年的务农经历,我越来越觉得,美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农业已走入了死胡同,小规模、精耕细作、多样化经营的农场才是未来农业的理想模式。”

    “我看好有机食品的未来,但这个农场规模相对生态农场太大了,我们两个人的精力已经忙不过来了,只能有所放弃。如果可以,我希望接手的人也能用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农场,而非像大部分大农场主一样掠夺式经营。”

    “所以这报价绝对是良心价,我对农场挂牌出售一段时间了,有不少人被这场火灾吓到。而周围的几家农场主则是想要兼并,但我没有同意,我们的经营理念一向不和,若非万不得已,我不想将农场交到他们手上。”

    齐政点点头,明白了。说白了,卢志威是想扩大有机食品超市规模需要投资,恰逢农场受灾受损,恢复也需要投资,儿女上大学也要钱,因此只能选择出售农场了。

    齐政和张泽宏在卢志威的带领下仔细地逛了一圈农场,虽然大半受灾,但是可以看出,农场规划的很不错。

    农田被分成了四四方方一块块,按卢志威的介绍,有的种植了玉米,有的种植大麦,有的种植荞麦,有的种植大豆,有的种植油菜花。

    现在是冬季,未受灾的部分还有不少果蔬,看上去长势良好,显然这片农场的土地足够肥沃。

    卢志威告诉齐政他们,他的农场养了牛、猪、羊等牲畜和鸡、鸭、鹅等家禽,这两年农场进入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牲畜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土壤越来越肥沃,菜长的比普通农场粗大,连田间的杂草都特别肥、虫子个儿都比别处大。用田间杂草喂羊,鸡在地里吃虫子,结果羊长的好、鸡下的蛋多。

    他的生态农场自产的农产品,在销售渠道上,同齐政他们了解的rb、澳洲都有所不同。

    rb和澳洲的生态农场,大多作为旅游目的地,顾客构成中相当大比例来自境外。因此,他们农场的加工产品,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实现在地化销售。

    而美国生态农场的诞生,初衷之一就是为了缩短“食物里程”——即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因此,它的顾客,很多都是本地乃至本社区的居民。

    卢志威的生态农场也不例外,出产的农产品会首先供应给附近社区的居民,然后才是提供给自家的有机食品超市售卖。

    用卢志威的话说:“作为一个生态农场,我们的核心运营理念不仅是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更重要的是植根于社区的包容性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大火,农场里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

    齐政和张泽宏都对美国的生态农场模式产生兴趣,两人和卢志威夫妇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齐政结合后世的记忆,对美国生态农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越发有了深刻的理解。

    普遍性在于,任一生态农场内,类似“循环农业”模式都是他们的基础标配。

    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喂添加激素的饲料,这个自然不用多说。

    “生态”的概念,更体现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比如用农作物喂养动物,动物排泄物由微生物分解,制成有机肥料帮助农作物生长。比如根据不同作物耕种期,放鸡鸭鹅等进去吃杂草和害虫。

    这种“循环农业”的模式,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达到农场生物自身的生态平衡。相比工业化农业对土壤的破坏,生态农场的产量更高,并且对周边社区不会产生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