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53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即使齐政不提醒,钟华志在食品安全监控方面都是一向严格要求的。这从当初他要亲自到养殖场考察评估鸡鸭的品质再纳入采购链即可见一斑了。

    当然,公司上层能保持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敬畏更加好。

    钟华志不怕管理麻烦,就怕公司为了贪小便宜,在不该放松的地方放松,那才是祸根。

    做食品的,没有一颗良心,是永远走不远的。

    ……

    第74章 啤酒和奶业

    五月是值得庆贺的日子。

    随着钟华志挑起了嘉谷食材的担子,齐政仿佛看到了一条供应链将横跨东西南北,一端链接着八亿农民和农场,一端连接着千万家商户和消费者,从而把砍去中间环节挤出来的利润空间让利给农业合作社、农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

    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情景。

    美国方面也是捷报频传。

    嘉谷美国分公司的农场已经获得有机认证,出产的农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因为有灵阵的滋润,第一批有机农产品引发的市场反应很大,在这之前的有机产品,从来没有这么优质。

    有机果蔬和禽畜已经出到第二批,在迅速取得市场认同度之后,嘉谷美国分公司也没停着,干脆一股脑的将有机食品超市开到洛杉矶,形成品牌战略连锁链条,分批次推出有机产品。这个过程中,嘉谷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并拥有强力的崛起之势。

    是以嘉谷的名气在南加州一时无两,卢志威奔走在南加州各大城市对嘉谷有机产品有兴趣的生鲜采购商之间,进行不断的接触谈判。

    卢志威累得够呛。

    一方面要坚守大本营,保证农场的生产毫无质量问题;另外一方面,还要奔波各处,两个副经理都已经不够用了,齐政这边也不住地给卢志威打电话慰问。

    卢志威就道,“没事!我老卢多少年没这么风光过了。现在我们的品牌已经走出了安大略,吸引到了不下六个城市的连锁经销商。要知道将农场产品走出安大略,那可是当年我爷爷那一辈的最终目标啊!”

    现在农场的人手已经增加近一倍,产出稳步提升,卢志威最近都在日夜不停的调整种植计划,应付逐渐增多的订单。

    “刺客”对冲基金则还处于调整期,运作方面刚开始,毕竟很多问题还要处理,盈利上面还需要一些时间。

    “亏了七八百万美元……”姜平向齐政汇报的时候,感到了一定的压力。

    齐政波澜不惊,“不要担心,一家新成立的基金,起步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了解你这个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好!”

    齐政给予了姜平和苏放团队最大的信任。

    另一利好消息就是,戴文能源支付的尾款已经全部到账,除开美国公司发展所需,转回国内的资金约有六十五亿。

    来自美国的资金进入了齐政的手中,捏着手里的资本,这已经是齐政后世无从拥有的财富。不过他知道,在真正的巨头眼中,恐怕自己手中的这点资本,还不够拿给他们塞牙缝的。

    但不管怎么说,除了先期普诚县的投资以及对嘉谷食材的投资外,手里还有五十多亿的现金无处可去,从嘉谷的战略规划中挑出两个会下金蛋的小猪仔,再养成大肥猪,是此时最好的选择了。

    基于此,齐政回到公司,就召集各事业部进行开会。

    总经理王昱业,公关营销张泽宏,财务陈灵珊,综合管理谢开济,法务部沈时行,战略部丁显,人力资源部江妍,嘉谷食材钟华志等人都列席左右。

    现在的嘉谷,不光招募大学毕业生,也会挖角国企和私企的成熟骨干。尤其是有商界经验以及政界经验的资深人士,更是嘉谷战略事业部重点关注的对象,用以补充嘉谷自身的年轻。

    返聘退休的政界人士到嘉谷的战略事业部工作,是齐政既定的目标之一。

    尽管良莠不齐,但大浪淘沙之下,总能挑出些“将军”来。

    嘉谷所从事的农业,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这种时候,这些“将军”的经验就能发挥作用。

    政府的态度、地方的态度、农民的态度和应对都要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做出能否投资的判断,再对项目和条件做出分析。

    任何的大型企业都是非常需要这种大裁量的背景分析的。商业决策要建立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决策之上。齐政能判断大势,但在具体的地方上,就需要这些“门客”的斟酌了。

    当然,此时的嘉谷战略事业部,虽然收罗了一些“门客”,但在最终的决策方面,并不依赖他们。只是要求公司事业部内的成员都要阅读“门客们”撰写的文件。

    战略扩张是早就做好的决定,大家都考虑了不短时间,此时都有了相对成熟的想法。

    最先被提及的项目是“大农场”。

    只听谢开济侃侃而谈:“虽然我国囿于地少人多的困境,但事实上是有不少荒地荒山被闲置,基于生产力水平难以被利用。嘉谷农业经过普诚县的农业项目得到了锻炼,如果通过土地流转,向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既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也能实现公司农业生产的多元化……”

    齐政对此不置可否,指指自己的耳朵,意即只听不说。

    他要是有了倾向,其他人自然没办法畅所欲言了。

    谢开济明白地点点头,说完了自己的建议,就坐稳了不吭声。

    接下来,“农业机械”和“农资服务”的建议也先后出笼。这两项同样属于嘉谷的战略规划,至少未来可能涉足其中。

    齐政仍然只听不说话。

    众人提出得意见,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农产品加工、药材、零售等全部被提了出来……

    多元化是国内企业发展的潮流,稍微有点规模的国内企业,都倾向于多元化发展。挖煤的跑去搞影视,做房地产的跑去养猪,做家具的跑去玩家电,不一而足。

    有贪心的原因存在,也有外部因素使然。

    市场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每一个专业市场里都面对着能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自己的国际巨头的竞争。因此,中国企业往往选择的是以速度冲击规模,以资源抗击能力。

    从后者来看,在新兴市场,资源往往向规模流动,而多元化是快速实现规模扩张的途径。因此,极度严峻的跨国公司竞争压力使得部分中国企业倾向于以多元化获得规模,以规模吸引资源,以资源抗击能力,从而得以生存。

    嘉谷有大量的现金存留,选择面实在是宽阔无比,再奇怪的建议,剖析起来,多多少少总能搂到一点可行性。

    就在齐政听得有些发困的时候,战略部丁显发言道:“我们现金留存充足,但现金流不高。我觉得,是时候上马一两个能为公司带来丰富现金流的项目了。”

    “基于我们的农业生产优势,食品饮料加工是我们扩张的必经之地,同时能带来大量的现金流。粮油加工自不必说,休闲食品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壁垒较低,但很多是要倚靠本土资源经营,可以慢慢来。”

    “从市场规模和立足本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啤酒业和乳业是我们当前切入的好时机。”

    “啤酒业和乳业是食品饮料行业的两大明珠,现在已经有不少巨头入局了吧?”王昱业着眼于全国,对这两个行业也有一定了解。

    齐政托腮,明显陷入了思考。

    丁显受此鼓励,连忙道:“虽然现在是有巨头入局,但是这两个行业还是处于诸侯争霸的阶段。”

    “以啤酒为例,啤酒是酒类产品中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品类,我国是全球啤酒消费大国,一年的消费量高达2000万吨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如此庞大的消费量,使得我国能以一国之躯就能撑起数家全球性规模的啤酒公司,其中蕴藏的机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乐观。”

    “啤酒又是区域性的产品,除了几个全国性的巨头,其他各个区域都活跃着地方品牌。更妙的是,啤酒行业的早期成长史,更多是一部资本扩张史。规模效应与工厂布点,决定了啤酒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到终端的销量和售价。要进一步扩大渠道网,最快速和低成本的方式就是通过收购地方啤酒厂实现扩张。一旦全国扩张开启,资本能力就成了关键。”

    “这是我们的机会,充足的资本能力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在。”

    ……

    第75章 选择

    “外资与本土啤酒巨头已经开始跑马圈地了吧?”齐政抬了一下头。

    虽然是疑问句,但也说明了他的兴趣。

    丁显精神一振,忙道:“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啤酒市场进入整合和扩张期,雪花、青啤、燕京、百威、嘉士伯五大巨头已经开始在全国攻城略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地方品牌的阵营仍然巨大,市场格局尚未稳定,水面下暗潮涌动。”

    丁显翻开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看了两眼后继续说道:“我这里有一个数据,五巨头的市场份额虽然在持续提升,但去年占比不足35%。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啤酒消费市场进入高成长阶段,年增速高达20%。在这场漫长的品牌战中,谁能最后胜出,仍是未知数。”

    “几大巨头背后的资金实力多是充足的吧,我们现在才进入市场,需要时间去成长,对比起来没有什么优势吧?”王昱业一针见血指出不足之处。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依仗着资金横冲直撞。首先,如我前面所说,啤酒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产品,而我们岷省如今还没有被巨头占据,是我们切入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如今我国啤酒行业90%的消费来自低端市场。但随着中产阶层的壮大,消费升级,低端啤酒市场将逐年萎缩,高端啤酒销量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到那个时候,争夺低端市场已没有意义,高端市场才是潮水的方向……”

    丁显缓了一口气,继续道:“而就目前而言,除了两家外资啤酒巨头占据早期红利,国内的企业在高端市场上都是处于同样的起点,谁能在高端市场上出头,谁才能赢得未来。所以我们此时入局,尚有胜算。”

    齐政问:“岷省如今的市场格局是怎样分布的?”

    “本省如今主要是两强争霸。地方品牌汇泉啤酒在新产品推出上体现了极强的创新能力,每年推出四五个新品。短短两三年时间,岷省多个本地啤酒先后被其打败;另一强就是清源啤酒,曾是岷省最大的啤酒企业,如今遭到了来自汇泉啤酒的强有力竞争,市场份额开始下降。我得到消息,清源啤酒有意引入外来资本,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这也是我说的切入的好时机。”

    丁显是真的做了研究,说得头头是道。

    在场诸人中,大约有半数被丁显给说动了。切入啤酒市场,现在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这一点,在他们获得的资料中也有提及。

    齐政再次沉默下来。

    啤酒作为舶来品,在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近十年来国内啤酒市场产销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而在未来,中国更是成为啤酒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国家。

    以中国的啤酒市场,只要占据30%的份额,就能成为一家世界级的消费品巨头。

    而中国的啤酒江湖,向来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九十年代初期是燕啤登顶第一,随后重新被青啤超过重夺鳌头。但齐政知道,再过几年将是雪花坐上铁王座,成为了行业老大。

    从现在起的未来十年里,是中国啤酒产业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也是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淘汰阶段,如今的五大啤酒巨头已隐隐形成了各自的垄断区域,但仍未形成后世的格局。

    啤酒的酿造原料不外乎是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啤酒的品质跟原料和酿造工艺息息相关。而麦芽和啤酒花归根到底是农产品,在农产品这个领域,齐政还没有怕过谁。

    于是齐政点点头道:“啤酒的方案,可以考虑。”

    丁显提出的建议被认可,使劲握了一下拳。

    旁边,王昱业缓声道:“你刚刚还提到了乳业,说说具体情况。”

    “好的。”丁显精神得很,作为嘉谷战略部的执掌人,他太喜欢现在的工作了。既能发挥自己擅长战略规划的特点,又能看着一个个地方、一家家企业在自己的规划下焕发新机,同时又能得到超额的报酬和不错的社会地位,对于工作本身,他自然上心。

    “其实乳业市场跟啤酒市场有点类似。乳业以长江为界,分布着两大阵营。

    北方草地资源丰富、奶牛养殖业基础雄厚,奶源相对过剩,企业多以生产常温奶为主,规模大,销售范围广,目前是伊力一家独大。

    南方的情况则刚好相反。草地资源匮乏,饲料贵,成本高,但经济发达,以生产鲜奶为主,市场大多局限于本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好几个地方牛奶品牌,是国内奶业品牌分布最广泛的区域。”

    丁显整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这几年,国内人均液态奶消耗量呈爆发式增长趋势。随着喝奶习惯的普及,可以想象,这将是一个上千亿的市场规模。”

    “98年出现了两件改变乳业命运的事件:一是利乐设备的引进;二是奶源瓶颈的克服。”

    “以伊力为代表的部分乳企于98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引进利乐设备,解决了前期因保鲜技术缺乏导致的异地市场开拓难题,从而具备了开拓远距离市场条件。常温奶竞争力显著高于计划经济残留的地方小乳制品企业生产的鲜奶。”

    “而看到乳制品的广阔市场空间之后,各路外资和产业资本也纷纷进入,带动消费者教育快速普及,乳制品渗透率显著提升。规模的快速扩大又带动整个行业进行高速成长期。这种时候,谁能把握住机遇,谁就能弯道超车成为龙头……”

    齐政有些出神。

    如果说啤酒行业是诸侯争霸,那么乳业简直就是一场乱战,满地鸡毛。

    现在是02年,国内的乳业还算得上一片平静。市场一线的主要企业只有一家,那就是伊力。此时的猛牛刚成立不久,光明等品牌也偏居一隅。

    如今的市场上还没有所谓的营销恶战、公关大战和广告投放战,伊力长时间保持一家独大的地位,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虽然这时整个市场供给依然没法满足需求,但不存在奶源恶性竞争的现象,奶贩子和奶农们都能赚到比较多的钱,人为添加各种物质提高原奶蛋白质含量的现象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现在的牛奶虽然供给不足,品质可能也不高,但牛奶至少是安全的、卫生的,只是品质稍次而已。

    再过两年,猛牛开始通过加大营销力度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国内的乳业就告别了如今的安宁期,进入群雄纷争的时代。

    各乳企豢养的越来越庞大的公关团队,越来越多出现的恶意营销,越来越激烈的行业内耗,最终造成的是集体的市场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