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86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根据协议,嘉谷农业公司水稻品种,然后发给签约合作社进行指导耕种。到秋收季节,嘉谷收购签约合作社的稻谷。

    同时,南开市政府与嘉谷农业公司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园区,以及全国一流的大米物流园区;优质稻谷综合加工以南开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年加工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仙茗大米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

    第125章 牛来了

    时间不紧不慢地迈入了2003年。

    这不是一个好年头。

    03年的春节,齐政过得心不在焉。

    因为有一个名为“非典病毒”的幽灵正在越省上空徘徊。

    关于这场不久后蔓延全国的疫情,齐政不知道具体的起源地和时间,只知道大概是从越省爆发的。因此纵使心有忧虑,也无可奈何。

    而嘉谷的各大项目,不会因为齐政的顾虑而停下脚步。

    初春,天气转暖,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了。

    率先展开行动的,是嘉谷牧场。

    在过去的这个冬天里,去年种下的紫云英等绿肥被打碎还田,经过治理后的盐碱地默默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开春之后,杨业开始带领牧场员工对土地进行翻耕,种上了嘉谷向冬营试验站购买的优质紫花苜蓿。

    冬营试验站培育的优质紫花苜蓿,适合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一年可以收割三茬,管理得好的话每亩干草产量甚至能达到一吨左右。

    当然,近二十万亩土地不会全部用来种植牧草。

    其中几万亩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和附近两个村子的耕地一样,用来种植玉米,作为牧场的精饲料补充。

    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个奶牛牧场,主体建设已经全部完善——一排排宽敞的奶牛饲喂棚、国内最大的挤奶台,以及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牛奶综合加工厂。

    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差奶牛。

    因为牧草的生长期限以及经验问题,奶牛的引进采取分期进行的模式,第一期将引进1万头荷斯坦奶牛,后续再陆续扩张到存栏3万头的规模。

    荷斯坦奶牛又名黑白花奶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奶牛品种。我国又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本土的黄牛杂交,并经过了长期的选育,形成了“中国黑白花牛”品种,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奶牛品种。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的奶牛繁育基地不少,但规模普遍太小,存栏几千头的都是排得上号的培育中心了,根本无法满足嘉谷牧场的需求。

    建牧场,得有牛。但国内奶牛牛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奶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嘉谷牧场也只能选择从国外进口奶牛。

    好奶出自好牛。

    为了确保购买到品质卓越的牛种,杨业亲自带着几名助手,前往澳洲和新西兰,挑选出最好的奶牛。

    从数十万头奶牛中挑选出一万头优质奶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饶是杨业经验丰富,也累得不轻。

    但挑选好奶牛之后,才是第一步,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进口的。

    奶牛的进口是一项系统工程,程序杂环节多,环环相扣。

    首先,在国外检疫结束后,要有专人监装奶牛上船,从源头上确保选到好牛、上船的都是所选的牛——什么时候都不要相信外国人的节操,你敢放松,他就敢放浪。

    奶牛抵达国内后你以为就完事了?

    并不然。

    奶牛到了中国就要进入为期45天的法定口岸检疫——在经过15天左右的时间从澳大利亚、新西兰长途跋涉到达中国后,奶牛体能消耗很大。

    检疫期间正是奶牛恢复体况的时期,也是“风土驯化”的重要时期——这些奶牛原本吃的是草,在中国不但要吃草,还得吃饲料;原来悠闲自得地在阳光下、在草原上散步,现在被集中在一起进行圈养。

    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不把这些“娇客”们伺候好的话,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你脸色看这么简单。

    如果在隔离场检疫期间进口的牛没养好,到了用户手里,即使情况会有好转,但可能再也恢复不到正常状况了。

    简单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奶量大为减少了。

    进口优质奶牛不就是为了提高产奶量吗?因此谁还敢怠慢它们。

    杨业直接派出一支由高级畜牧师和高级兽医师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隔离场奶牛的“风土驯化”过程,使奶牛在隔离期间能恢复体能、健康发育,为奶牛更好的发挥生产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才通过几百台大型挂车组成的车队,平稳地将一万头奶牛运输至嘉谷牧场。

    整个牧场全体出动,花费了一整天,才将奶牛顺利安顿进牛舍里。

    ……

    嘉谷牧场的万头奶牛规模,继去年引业潜规则之后,再次引起了乳业界的关注。

    主要是如今这个年代,非规模化畜牧方式,是国内乳业的基础性生产方式。

    最常见的情景是,牛在牧场甩着尾巴,悠闲地啃草,产出鲜奶。

    而维持这种生产方式的主体,是散布在全国尤其是牧区的200多万户奶农。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作,为牛奶加工企业奶源。

    严格来说,现在国内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集约化奶牛养殖基地——即使是杨业之前任职的伊力牧场,也不过是存栏三四千头而已,而且还是天然草场式放牧。

    由于集约化大规模养殖奶牛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发生疫病就可能血本无归。尽时国外已经有着非常完善的养殖经验,但是国内并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某种意义上,杨业也是在摸索着前行。

    原时空是成立于05年的现代牧业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超大规模的“万头牧场”,开创了国内奶牛集约化养殖的时代,也开创了“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从生产的源头确保了奶源的高品质与安全性。

    如今是嘉谷敢为天下先,将这个过程提前了两年多。

    目前的国内乳业,玩着“重销售,轻奶源”的模式才是主流。像嘉谷这样大手笔自建大型牧场的,反而是非主流。

    因此有看好戏的,有质疑的,有嘲讽的……真正看好嘉谷牧场的寥寥无几。

    齐政才不管外界纷纷扰扰的声音,在奶牛入场后,他首先布置了一个“三星聚灵阵”,确保奶牛不会发生大规模疫病。

    只要不发生疫病,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摸索。

    至于乳业界的质疑和嘲讽,齐政丝毫不放在心上。

    因为未来会证明,牧场规模化,不可阻挡。

    现在这些看热闹的,以后都会被市场教做人了。

    ……

    第126章 逆势而行

    去年年底嘉谷与南开市签订了仙茗大米的种植与加工投资协议,今年仙茗大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大约占了全市一半的耕地面积。

    依然采取与普诚县的合作模式,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嘉谷稻苗和技术指导,约定回收产品。

    嘉谷农业员工也算得上轻车熟路了。

    春分过后,他们就将仙茗大米稻苗从普诚县培育基地送至全市十多个规模化种植耕地区,指导合作社社员种植。

    而最苦逼的就是齐政了。

    他要根据种植地布置多个灵阵,以确保“灵阵”水稻的生长所需。

    好想赶快突破至更高的境界,能将灵阵的范围扩大,这样就能一步到位了。

    然而急不来,只能含着泪奔波于全市各个种植基地。

    等到水稻都种植好之后,已是4月中旬。

    此时,非典疫情已经扩散开来了。

    一时间,板蓝根被疯抢,中小学全面停课,人员流动被控制,医务人员奋战在第一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齐政也莫得法子。能力有限,只能确保家人和公司员工的安全健康。

    嘉谷员工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嘉谷本身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疫情扩大后影响了人员、资本和货品的流动,饮食业、交通运输、零售业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人们外出消费大幅减少。纵观嘉谷的产品线,仙茗大米还好说,高端猪肉、野禽的销量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清源啤酒才是最惨的。

    眼看着就要开始步入旺季了,现在市场却是一片萧条,简直不要太绝望。

    清源啤酒过去一年有一个完美的开局。不仅一举称霸了岷省市场,在新开辟的越省和江南省两地也是打得风生水起。年底公司啤酒厂报表出来后,销售收入实现了四亿七千万,这还只是半年的收入。当然,由于并购与营销的投入,事实上是亏损的。

    但这对于一家刚起步半年的啤酒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本来今年是要再上一个台阶的,如今,一场疫情打乱了清源啤酒的整个计划。

    ……

    “现在是机会!”赶回总部的清源啤酒负责人何长川对齐政这样说道。

    “受非典影响,现在全国的啤酒消费都处于低谷,难过大家都是难过。”何长川炯炯有神,“但最难过的,还是那些地方中小厂。”

    “现在的啤酒行业,已经是一个玩资本、玩战略的时代。行业巨头能凭借体量度过低谷,小玩家就很难熬了。”

    “我们清源啤酒在江南省和越省,跟华闰雪花以及百威打得难分难解。这两省的啤酒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家都采取强势介入的方式,用高成本的营销和大投入的渠道来占据终端市场,全面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

    “那些本土啤酒企业往往资金实力有限,在恶性竞争环境中,只能败下阵来,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如今再碰上这种外部环境,大洗牌的时刻到了!”

    从何长川的话里得知,江南省和越省都是位居全国前三的啤酒消费市场,各大啤酒巨头早已在两省开始了博弈。

    清源啤酒就在去年斥资收购了两个当地品牌,撬开了进军两省市场的大门。依靠大手笔的收购和近乎疯狂的营销,清源啤酒在两省加速布局。

    “燕啤和青啤也不甘落后,都在两省有所斩获。但最关键的还是资本能力。我们和华闰雪花、百威都可以凭借资本忍受在扩张收购中长期的亏损,而燕啤和青啤一旦出现盈利能力的下降,只得收缩战线,眼睁睁的看着我们三家的收购扩张与长驱直入。”何长川冷静道。

    齐政心里暗笑,其实就是看背后有没有金主爸爸呗,有金主爸爸支撑的三家,就有底气蔑视其他两家。

    不过齐政也明白了何长川的想法,他就是想趁着这全行业低谷期,逆势扩张,整合并购,减少当地品牌,占据更大的份额。

    何长川继续说道“今年其他啤酒巨头的扩张步伐放缓,我觉得我们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是要抓住这个市场颓废的机会,彻底立足两省市场。”

    齐政非常欣赏何长川的这种进攻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做市场的逆行者,是非常难得的思维和胆量。

    “你想总公司为清源啤酒做些什么?”齐政开口问道。

    何长川精神一振“最好总公司能拆借一笔资金给清源啤酒用于扩张,因为在这个短暂的低谷期,找银行贷款我怕来不及了。除了收购几家地方啤酒厂外,我还想整合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