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00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对于资本家来说,打打杀杀什么的最讨厌了。

    垄断赚钱自然是最舒服的,但是垄断不了的话,一起合作赚钱难道不香吗?

    打打杀杀的,就算没伤没痛,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对于几大外资集团来说,嘉谷的哄抬“物价”行为真的是够恶心人的。

    诚然,单凭嘉谷肯定无法将国内上千家亏损的压榨厂包圆了,只要他们耐心等待,嘉谷消耗完资本后,自然也就消停了。

    但帐不是这么算的。

    收购一家年压榨量300万吨的压榨厂,并不等同于收购10家年压榨量30万吨的小厂——后者单单是整合的问题就够头大了。

    所以外资集团还真的不能坐视嘉谷将大厂全部并购了——以他们调查到的嘉谷的实力,狠下心来的话还真不好说。

    当然,在展开竞争之前,肯定还是要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因此齐政在面对眼前的不速之客时,确实颇为惊愕。

    康文杰是益海集团的总裁,而益海集团背后的控股方是丰益国际和adm。

    四十来岁的康文杰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但齐政却丝毫不敢小看这个男人——能带领着益海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可不是一个善茬。

    康文杰也打量着齐政,本来用不着他亲自过来跟嘉谷表示合作意向的,但在了解过嘉谷的起家历程后,他对齐政挺感兴趣的,因此亲自跑了这一趟。

    他眼中的齐政,虽然年轻得过分,但是眼神锐利,自带气场,实在不可小觑。

    两人初次见面,却颇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感。

    康文杰开口就赞道“看到齐总,才真的知道什么叫做英雄出少年。”

    齐政微微一笑,不以为喜,反而心中警惕更甚,“实在谬赞了!我也就是办了个小小的企业,混口饭吃,哪里当得起英雄之称呢?”

    康文杰摇头一笑,随即说明来意“齐总的嘉谷最近在大豆压榨业上动作频频啊,而我们益海集团在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对中游的压榨业也是挺感兴趣,也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合作的机会呢?”

    齐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倒是挺直接的。

    据他所知,益海集团在食用油市场上可不仅仅是占据一定的优势,他旗下的品牌“金龙鱼”目前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稳居小包装食用油榜首,而益海集团因此成为国内油脂贸易行业的开创者与龙头企业。

    在下游的食用油消费终端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想要谋划中游的大豆压榨市场,可谓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齐政绝不会认为其是因为实力不够从而想找嘉谷合作的。

    “哦?你想怎样合作?”齐政不动声色问道。

    康文杰看不出齐政的想法,也不在意,平静地说道“我们双方可以合资组建一家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抢占大豆压榨市场。”

    “股份分配呢?”

    “当然按照双方出资比例分配,具体比例可以细谈,齐总也可以将嘉谷收购的压榨厂折合投资并入公司……”

    齐政收回目光,看似陷入了思考。

    但他只是想起了曾经益海集团与国粮之间的合作,是不是也从这样的模式开始的呢?

    当初丰益国际就是通过与国粮合资成立公司,开启了正式进军国内粮油市场的大幕。

    刚开始还是双方和和美美,但是“金龙鱼”品牌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彼时的“金龙鱼”通过“企业采购以发放节日福利”措施大规模流向国内消费者的餐桌,并逐渐畅销全国。

    但在火爆的产品面前,两者却因股权纠纷开始陷入分歧。

    由于益海事先在股权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以及在“金龙鱼”商标归属权上的安排,使得国粮集团在双方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国粮在合资公司中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大股东,但却没有控制权。

    从国粮集团的角度看,这次合作是相当失败,最后不得不以出售合资公司的股份告终。

    但从益海集团的角度看,在股权结构及品牌所有权上预埋伏笔,等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迫使国粮“割肉”金龙鱼,无疑是相当精妙的操作。

    令人扼腕的是,从合作到分手,国粮事实上充当了日后自己最大竞争对手进入国内市场的“引路人”。

    你看,即使是国企,还不是说坑就坑了。从这次合作中就知道,这些外资集团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虽然康文杰的合作方案貌似很公平,但真正合作起来,可以做手脚的地方还真不少。

    最关键的是,齐政可没忽略益海集团的两大控股方。

    adm、丰益控股之所以能作为合作伙伴,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二者在原料供应上都有各自的优势。

    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及贸易商之一;丰益控股背靠东南亚的棕榈油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榈油的种植、压榨和销售环节,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供应商。

    和他们相比,嘉谷在原料供应上没有任何优势。单从这一点来看,即使合作,嘉谷被踢出场的可能性也无限大。

    实力不对等的合作,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嘉谷又不是没有资本,自己玩不香吗?为什么要自寻烦恼,跟这些大鳄纠缠呢?

    想到这,齐政回过神来,看向康文杰。

    “康总,只能说一句抱歉了。嘉谷本身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合资经营不符合我们的意愿,所以只能拒绝您的好意了。”齐政拒绝得相当干脆。

    康文杰听到这话似乎一点都不意外,他看着齐政坚定的眼神,也没有再做什么劝说之类的,没有必要。

    “那真的是很遗憾了,我一直都期待能与嘉谷这么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呢……”他淡淡地说道,还真看不出有任何期待之感。

    齐政回以一笑。

    “那么,看来在压榨厂的并购大战中,我们只能短兵相接了。”康文杰在离开前,轻轻地留下一句话。

    齐政挑眉,毫不示弱“是啊,那就各显其能喽。”

    康文杰笑了,转身离开。

    在走出门外后,他才微皱眉头。

    不知怎么的,回想起齐政坚定的眼神,他有种预感嘉谷极有可能是益海集团日后最大的对手……

    第152章 外资公关战反击

    跨国资本能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其他的不好说,但他们的公关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尤其以国际四大粮商来说,他们的业务范围是全球性的,面临的公关难度也是全球性的。

    南美罢耕的农民需要安抚;非洲极品的政权需要收买;欧盟严控的农产品进口配额需要游说……

    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在哪个国家,经商终究是不能脱开政府的,后者毕竟掌握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在能够决定企业命运的同时,其实也愿意听取企业的意见。

    只是,企业在提出意见的时候,需要使用“巧妙”的方式与“合理”的渠道该满足胃口的就满足其胃口,该游说的就出动游说团,该跪下的就跪下——岛国人在这方面就非常强,只要你能给大订单,跪下哀求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在国内,面对着嘉谷等实力派拒不合作的局面,外资集团首先做的,不是强势打压,而是先谋求扭转公众印象。

    在国内声讨浪潮中,美方派出了由代表美国大豆利益的相关机构及其总裁、会长等重量级的人物组成的代表团,前来中国“拜会”。

    美方代表团到达中国后,主动约见了国内的几大主流媒体。他们准备了详细的有关美国大豆的生产、质量及贸易的资料,表示“美国大豆农户承诺通过高品质和有价格竞争力的美国大豆来保证中国用户获得成功。”

    咋一看,最初的媒体见面会似乎更像是美国推销其大豆的“推介会”。

    但对于国内媒体而言,显然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对方“推介”。

    更何况,对于探寻中美大豆贸易摩擦背后的真实原因、解开中方为何高价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农业部到底有无人为“操纵嫌疑”等迷雾,这是一个难得的不容错过的机会。

    “近两年来,中方一直是中美大豆贸易中的受害者,很多人说我们甚至是美方人为因素导致的受害者。美方了解我们因此而产生的情绪吗?”媒体见面会上,国内记者就不留情面地质疑问道。

    对方并未感觉意外。

    美豆协会会长伯尼回答说“去年在我对中国的某次访问中,曾就此话题与贵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进行过交流。当时我详细向对方介绍了大豆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对冲方式,并谈到如何让用户了解市场,教会用户如何使用市场。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或什么样的感觉,主要原因还是宣传、教育的问题。”

    他所说的宣传和教育,就是国人经常讲的投资者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告诉国内用户如何参与大豆国际贸易,但是掌握与否,那就要看你们的能力了。

    而很显然,以结果来看,中方并没有掌握相关市场运作规则。

    他进一步回应说,去年的高价格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供求案例,上涨是因为中方需求增加,后来下跌是因为供给方面发生了骤变与原来预测不同的是,美国大豆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大丰收,直接导致了国际大豆价格的狂跌,正是这一跌最终造成了中方大豆危机的爆发。

    随即他又详细介绍了美国农业部相关数据的预测和公布流程,总之就是绝对保证了公正、客观和透明。

    但他同时承认,“数据预测往往是不正确的,预测也从来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

    “对于中国企业和进口商而言,美国大豆协会只是个桥梁。如果希望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进入美国市场中,包括现货市场和芝加哥期货市场,就像岛国、南韩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企业那样。”

    他最后建议道,“而一旦直接进入美国市场,中方的进口商就会对美国的市场、美国的系统、美国信息的可靠性等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些方面做到了,那么关于美国农业部数据准不准等很多疑虑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这是大实话,但也是大废话。

    不过从公关效果来看,美国大豆贸易代表团在国内的媒体见面会,称得上是大获全胜。

    原本一场处于被动地位的危机公关,被美国人顺水推舟,变成了一堂鲜活的国际游戏规则“解剖课”。

    它揭开了长期萦绕在不少国人心中的一团迷雾——我们缘何成了国际大豆市场上的“冤大头”;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国人一直迁怒于美国“操纵市场”的怨恨。

    至此,国人似乎终于明白了,作为全球大豆需求第一大国,我们之所以不能参与或分享国际定价权,根源在于没有打好自己手中的“需求牌”、“数据牌”。

    对于目前正群情激奋、甚至理直气壮要“争夺”国际定价权的国人而言,无异于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很多媒体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我们为何不打自己的数据牌”的话题上,将矛头对准了相关部门;也有不少媒体指责去年国内大豆采购团声势浩大的集体采购为无知和愚昧,因为事实上他们是将采购时间、地点、数量等“商业机密”全部公布与众了……

    外资集团的目的达到了,中方的国内舆论被引导到其他地方,虽然还有一些媒体揪着“阴谋论”不放,但最起码不会引起全民声讨了。

    无论在哪里,形象纯正,就好做生意;形象坏,生意就难做。

    深谙这个道理的国际粮商在扭转形象后,就可以从容下手了——最早进入国内的嘉吉,甚至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展开了对华贸易,在国内的政府公关能力可是相当不一般;而像丰益国际这样带着华侨背景的外资,更是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

    在当下还是非常注重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下,外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此嘉谷报价收购的一些大豆压榨厂,就得到了地方上的一些暗示最好是接受外资的投入——引进外资比起国内投资说起来声音都能响亮不少。

    这下轮到嘉谷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

    第153章 终于被改变的历史

    齐政一连几天里,都在品咂外资集团经营政府的能力。

    嘉谷如果想要成为国际粮商,类似的能力还真的需要培养起来。

    不过,在齐政眼中,经营政府的能力,除了面对本国政府之外,更重要的是外国政府。用这次难得的公关大战,锻炼一支能够打硬仗的公关团队,也是挺不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