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59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本土猪的好口感和高营养败给了洋种猪只有一半的出栏时间,在效率为王的市场驱逐下,本土猪渐渐丧失了“生存权”和“配偶权”——洋种猪在国内市场纵横八荒,本土猪却是一顶帽子绿得发慌。

    国外的种猪,国外的猪,在国内反客为主,洋猪种猪场遍布全国各地。

    李东亮最后总结道“我们嘉谷农牧正在积极保护本地土猪猪种资源,并利用它们培育优良品种,但这个进程注定不会快。在当下与高盛对赌的关键时期,还得大力引进国外优质种猪为主。”

    “嘉谷农牧目前拥有杜长大品种的能繁母猪数量5万头,后备母猪2万头左右。这个规模至少还需要扩充两倍才能满足公司自身养殖所需,如果想要外销,规模自然要更大。”

    齐政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

    ……

    第261章 高盛的黑手

    嘉谷农牧的第一批高端猪肉品种,其实是普通商品猪。

    也就是因为有灵阵的滋润,再加上喂食的是用灵阵滋养出的牧草,愣是将普通商品猪养出了土猪的风味。

    后面养猪规模是扩大了,但灵阵滋养出的牧草跟不上猪群的扩充,更别说还有奶牛牧场这个牧草消费的主力。

    所以后面养殖的生猪喂食的是普通饲料,虽然同样有灵阵的滋润,但跟第一批高端猪肉相比,在品质上确实有差距,主打的是普通市场。

    另外,几年下来,第一批高端猪品种其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品质上当然更优越了,但在瘦肉率、产仔数量等核心指标上出现了“返祖”现象,即趋同于土猪的相关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灵阵不是很逆天,或者说,低阶灵阵逆天的程度不够。

    除了齐政,其他人当然没有这种感受。洋猪品种退化在国内是最常见的事情了。

    在嘉谷农牧内部,对此做出了决定。

    一方面,选用本地优质土猪种猪资源,培育品质更优的高端猪品种,专攻高端市场。

    用李东亮的话来说,高端猪要养的不是一般的猪,而是“猪中的奔驰”,要让昔日的乡味肉香,重现在神州大地上。

    “嘉谷土猪”的品牌横空出世,选用土猪种培育、生态养殖,目标是打破洋猪统一天下的局势。

    嘉谷农牧内部提出一个口号“嘉谷土猪不是人人都能吃的起的”,价格确实说明了这一点在如今这个普通猪肉七八元一斤的年代里,“嘉谷土猪”肉却要二十多元一斤,贵了两倍有余。

    正如劳斯莱斯的价格是五菱宏光的几百倍,但人们习以为常一样——贵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说服消费者,这么贵是有道理的。

    和住在“鸽子笼”的洋猪相比,住“五星级”猪舍,吃灵阵滋养的牧草长大,活动量大,养殖时间长,“嘉谷土猪”的风味,也确实对得起其价格。

    问题也出在这里。

    贵一定有贵的道理。一旦吃过“嘉谷土猪”的肉,就再也不吃普通的猪肉了。但嘉谷农牧尝试过在商超铺货,发现普通老百姓对其价格的承受能力还是不行,销售量不是很大,但成本却增加很多。所以还是专供高级酒店和餐厅——至今养殖规模也不敢扩充得太大。

    “如果人人都吃土猪,我们也养殖不过来。所以,不鼓励人人吃土猪,应该根据市场来调节。所幸的是,壹号土猪从来不缺忠实爱好者。”李东亮如是说。

    要保证人人都吃得上肉,就要在风味上做出一定的牺牲——除非有一天,嘉谷农牧能将土猪品种,改良至生长速度、瘦肉率、产仔数量、饲料转化率等指标达到洋猪的地步。但这注定没有那么快。

    所以另一方面,面向普通市场的新建百万级养猪场,目标是多长肉,快长肉。齐政同意了李东亮直接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的建议。

    不可否认,引进的种猪都是国外育种公司经过几十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最显著的优点无非是生长速度快和瘦肉率高,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满足人们对大量肉食品的消费需求。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给了嘉谷农牧一棒。

    “美国ic不接受我们的猪种订单?”齐政惊诧地问道。

    李东亮面色不太好看“也不是说不接受我们的猪种订单,只是说,他们不最优良的种猪。”

    “送上门的生意都不做?”齐政还是有点不太相信,“美国其他的农牧企业呢?”

    美国ic是全球最大的种猪育种公司,但又不是唯一选择。

    李东亮摇摇头,“都是一个尿性,最优良的种猪都不肯,只愿意次一等的种猪,而且价格都不低。”

    “养殖业最重要是种源,所以最优良的猪种他们是不会给和其无关的公司的,这才是问题关键。”

    齐政想了想,问道“我记得,前段时间国内好像有相关的种猪育种公司,从美国引进了一批优良种猪?”

    李东亮回答道“我查过了,该公司是与世界知名农牧企业美国沃尔多公司成功合资后,才得以共享美国技术和服务,引进优良的猪种。”

    “其实,美国ic也说了,只要我们同意合资在国内建立种猪场,他们立刻同意最优良的种猪!”

    齐政闻言冷笑“然后就借此控制住嘉谷农牧养猪产业链的上游?”

    李东亮耸耸肩,不言而喻。

    育种是畜牧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

    归根到底还是我国在育种方面的技术力量不够,以前也发展过自己的种猪,但是在生长率、生产转换率上都比不过洋种猪,渐渐地自己培育的种猪就销声匿迹了。

    看看国内的育种场,充斥的是清一色的洋猪猪种;要不就是外资种源在国内的布局,例如美国ic就在鲁省拥有几家祖代猪场——直接就是外资种源的代言人。

    既然从国内的育种场得到的猪种也是洋猪,而且可以肯定得到的不是最优良的猪种,要将养猪做到极致的嘉谷农牧,当然不如直接从国外引进。

    但很显然,外资种源也懂得这个道理,美国的种猪育种公司默契地为嘉谷农牧设置了门槛。

    李东亮还补充说道“战略部还查出,背后大约还有高盛的影子。包括美国ic在内的很多种猪育种公司,背后都有高盛的投资。”

    “呵呵……”这个还真的出乎齐政的意料。

    果然高盛也不是什么善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嘉谷农牧轻松地赢下对赌。

    高盛在背后为难嘉谷农牧,估计就是为了让嘉谷农牧打消从国外引进种猪的念头,转为从国内购买种猪。

    齐政不无阴暗地揣测,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嘉谷农牧的养猪效率因为品种原因达不到最优;另外在这种猪瘟时不时冒头的形势下,从国内育种场购买种猪,感染猪瘟的风险极大,一个不慎嘉谷农牧的大半心血就打水漂了。

    当然,如果嘉谷农牧同意合资成立种猪育种公司,那更好,高盛也相当于变相渗透进嘉谷农牧,而且还能扼制养猪产业链的上游。

    受制于人的感觉真的令人不爽。

    齐政思考了一下,果断说道“少了张屠夫,还能吃带毛猪不成?我们放弃美系种猪,选择引进其他品系!”

    现在国内主流的当属美系种猪,据传引入了国内太湖猪血缘,其最大的特点是好养,包括对国内环境的适应性,耐粗饲,体格粗壮、长速快。

    丹系的特点则是产仔数多,但母猪营养水平需求高,对管理要求也高,否则淘汰率会吓死人。

    加系与美系特点类似,体型好、四肢粗壮、生长速度快,近年来品种特点有较大改善。

    但是加系种猪经常出现种质不纯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跨国种猪企业常常出口到国内的,是混合了四五个品种的配套系。

    “加拿大种猪对国内的依赖程度较大,付出多点代价,我们总有机会引进优良的种猪。”齐政宁愿麻烦点,也不耐烦再跟被高盛影响的美系种猪供应商打交道。

    没这时间跟他们瞎掰,未来走着瞧呗!

    ……

    第262章 将种猪做成白菜价

    8月,嘉谷农牧包专机,从加拿大一次引进加系纯种猪600头,规模之大,开国内之先河。

    加拿大确实比美国好说话,想要优良种猪?可以,只要有足够的钱。

    嘉谷农牧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只能说,在生猪的源头——种猪一项,掌握高端养殖技术的外资同行的利益是真的丰厚。

    嘉谷农牧引入的600头加系长白、加系约克、加系杜洛克原种种猪,每头的定价是2300美元,运抵国内良种猪隔离场需运费600美元,在良种猪隔离场隔离每天需费用1000元头,另加中介费100万元、兽医费10万元,算起来每头种猪花费55万元。

    因为育种工作是从源头来改善最终商品猪的品质,对商品猪的作用呈现一个放大的作用的,基本上500多头的原种猪可以影响100万的商品肉猪。

    一直到这批种猪进驻嘉谷农牧的育种场后,李东亮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包括寻找猪源、疏通关系、运送回国……这段时间,李东亮为了这批种猪,真的是殚精竭虑了。

    从实际价值来看,这批种猪算不上是多大的数目,但这关系到嘉谷农牧后面的发展根基,不是表面上的价值可以比拟。

    要说加拿大拿出了最好的种猪,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说,嘉谷农牧在能力范围内,引进了能引进的最好种猪——美国甚至连这个等级的种猪都不肯。

    但加拿大也仅限于此了。

    在引进种猪的过程中,育种技术对嘉谷农牧一直是保密的,相关的软件让他给嘉谷农牧,不用原代码,他都不愿意。

    洋猪品种要想发挥较高生产水平,必须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就是数据。

    使用哪种饲料效益更好?应该做料肉比的数据分析;母猪如何才能发挥较高生产水平?必须采取定时定量饲喂也就是套餐式饲养模式……这些都需要准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用数据来管理育种。

    针对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管理软件,加拿大在这方面上毫不松口。

    想要合作?对方让嘉谷农牧把数据传过去,他们再把结果传过来。

    嘉谷农牧上下都受不了这种桎梏,决定联合嘉谷实验室,完全自己开发,包括基因组的育种。

    实验室的陈建章对此当仁不让“种猪业是养猪业的龙头,也是最神秘,最具有技术壁垒的‘利器’。好的育种,就是在不同猪种中找到长得快、产子多、瘦肉率高的基因。”

    齐政痛下决心,当即拍板道“那就加大投入,以这批优良种猪为基础,执行我们的独立育种方案!”

    “大批量从国外引种,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就够了。我们要摆脱对进口猪种的依赖,实现公司自己的商品猪就可以直接做繁育种猪使用,我可不希望再仰人鼻息!”

    陈建章为此亲自主导猪种育种计划,做出的初步预算中,投资是买种的十倍都不止。

    其实,单从经济角度来讲,育种肯定是赔钱的,就是所谓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种猪需要几代繁衍,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时间长、成本高让很多企业选择了短期行为,直接从国外进口种猪。

    但在养殖业中,一头公猪利用2~3年、母猪产6~8胎3~4年则淘汰,也就是每次引种的3~4年后,如果没有自己的育种,就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从国家的层面上看,直至2009年,才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98家国家级生猪厂,组建了自己的猪群进行育种。

    效果也相当明显。计划实施后,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种猪差距,种猪自给率大增,每年引进的种猪降至1万头以下,基本上实现了自主育种。

    嘉谷农牧的计划,比国家的计划提前了三年。

    而齐政的目标,也不限于自给自足,他暗下决心,要将优良的种猪,彻底做成白菜价。

    要说中国对世界人民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大概就是将大量工业产品做成白菜价。

    以前是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现在,我国每年量产千万级别的高中毕业生和本科生,再加上经过世界产业竞争淬炼世界最大技术工人队伍——海量的技术人员(技工、技师、工程师、科学家),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就是中国可以把一切貌似高端的产品一样样“白菜化”的秘密配方。

    对于嘉谷农牧的育种计划来说,市场就在国内,育种的“工程师”也不缺。

    “工程师头子”陈建章已经做好了明确的规划“我们是要把国内的好的基因要留下来,还要把国际上好的猪的基因也要引过来。”

    “要做就做一个在中国环境下,更适合发展的品种。要知道,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不一样,英国它更喜欢吃瘦肉的白肉,把猪肉变成白肉吃,那么它的育种方向,是肉吃得干巴巴的,觉得才健康。可是我们中国人吃的是粘乎乎的,肉红鲜鲜的,放到锅里一下去就闻到香的,这才好吃。”

    “美国有‘美系’,加拿大有‘加系’,丹麦有‘丹系’,法国有‘法系’,作为养猪大国,我们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中系’呢?”

    齐政很高兴陈建章有这样的心气,也很有信心“中系”种猪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现世。

    给了他最大信心的,是嘉谷农牧育种计划的“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