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8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我国的化肥尤其是磷肥和钾肥,生产原材料在海外,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国家对进口权实行严格管控,占大头的是国有资本大佬。嘉谷农资想要在肥料行业内出头,也只能另辟蹊径,在市场前景良好和国家大力支持的有机肥上下功夫。

    嘉谷农资的有机肥生产原材料来源主要是两种,种植业废物如秸秆等;以及养殖业废物,主要是禽畜粪便等。

    每一个嘉谷牧场以及生猪养殖场,都有嘉谷农资的有机肥制造厂;而在南方水稻主产区以及东北玉米主产区,嘉谷农资也有七八家秸秆有机肥制造厂。

    嘉谷农资生产的有机肥主要供应嘉谷体系,除了嘉谷自有的农业基地,相当一部分供应给合作方比如水稻生产合作社以及大豆合作社。

    “其实,就算集团没有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我们的有机肥生产规模也需要扩大了。毕竟,即使是嘉谷体系以及相关合作方,我们的产量也是远远跟不上需求的。”杜为民坦诚道。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化肥和农药每亩用量持续增大,很容易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药物依赖”,不逐步加量就可能减产。

    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能够让13亿人吃饱,就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但是这个贡献背后,是我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为了控制病虫害,农田里大量喷洒农药,严重污染水土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多少人记忆中,“晚霞中蜻蜓飞舞,夏夜里蛙声一片”的画面,已经成为回忆。

    而且,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我们使用了全世界13的化肥。过量施肥破坏了耕地的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和盐碱化。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但我国的耕地质量实在不容乐观。

    就以东北为例,黑土地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插根筷子也发芽”。东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这些年,在粮食增产的同时,黑土地也被过度开发利用,土壤明显退化,疲惫不堪。

    黑土层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今天的20厘米~30厘米——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过去黑土层丰厚,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现在土层变薄,营养不足,不得不多施化肥。化肥越用越多,又导致土壤板结,踩上去甚至看不到脚印。

    就嘉谷与农民合作的经历来看,其实农民们不是没有看到这些问题,也不是不想改变。恰恰相反,农民们渴求改变现状的心思比想象中还要强烈。

    问题只在于,一来他们确实不懂得科学施肥用药,很多时候是根据感觉来的;二来也没有条件让他们进行改变——为了生活,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甚至增产,不多用化肥又能怎样呢?

    但是一旦与嘉谷达成合作,一方面农民们在嘉谷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合理施肥以及用药;另一方向,嘉谷农资生产的有机肥,在有集团补贴降低价格后,大受农民们的欢迎。

    土地是农民们的命根子,如果可以精心呵护,谁又愿意伤害命根子呢?

    但即使如此,嘉谷农资也并不好过。

    丁显代替杜为民说出了难点:“有机肥发展存在两个典型瓶颈问题,效用和成本。”

    “与化肥相比,有机肥不但用量大,而且费功夫。比如一亩地用几十公斤化肥就可以,但是一亩地用有机肥则需要施上吨的量才能达到同样的增产效果——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培肥土壤,对当季作物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

    “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基本不是难题了。”

    发展有机肥,并不是完全拒绝化肥。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养分,有机肥在这方面的养分比较欠缺,而无机肥负责提供作物的矿质营养,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在过渡阶段,我们是把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也就是以有机质为主,里面掺加了一些氮磷钾的无机肥料。既能满足作物快速增长的需要,也能满足土壤增添有机质的需要。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后的土壤肥力较化肥处理得到明显改善。”

    “紧接着实验室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验室头子陈建章微微一笑。

    当其时,正赶上齐政对嘉谷实验室的大规模投入,他果断组建了有机肥研究团队,建立了生物有机肥制造新工艺,筛选出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作用的芽孢杆菌,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二次固体发酵新工艺,使得新型有机肥里含有更多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益生菌”,让庄稼长得快、长得好,当季增产效果能与化肥相媲美,从而真正提高了合作社社员施用有机类肥料的积极性。

    “但成本一直是个难题,也是嘉谷农资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有机肥生产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比较高。

    由于腐熟时间较长,翻堆、干燥、粉碎、包装等操作过程人工投入量大,导致有机肥生产成本增加——这个对嘉谷而言倒不是问题。有实验室那群将微生物玩得飞起的挂逼们培育的发酵菌,嘉谷农资生产有机肥的发酵腐熟极为高效,而且重金投资的生产线对人手要求不高。

    但是运输确实是个问题。

    尤其是秸秆有机肥制造厂,秸秆原材料的分散让收集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目前有机肥还不能享受化肥的有关运输优惠政策,导致其运输成本通常为化学肥料的2~3倍。

    综合起来后,嘉谷农资生产的高质量有机肥成本可不低,为了推广使用,集团甚至不得不提供补贴以降低价格。

    “不过……”丁显话音一转,“现在实验室又有了新成果,能大为降低有机肥生产成本,这才是我建议启动大有机肥计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陈建章。

    陈建章自信一笑,吐出一句:“海藻有机肥!”

    ……

    第311章 海里淘“肥”

    嘉谷实验室,一个容积2000升的海水水槽内,漂浮着一丛丛草绿色的单条或分枝藻体。

    藻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是地球生物的始祖。

    齐政细细观察了一会,开口问道:“这就是浒苔?”

    边的陈建章纠正道:“准确来说,这是变异浒苔。”

    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属于石莼属藻类、无毒,可食用。浒苔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管状分枝体,易于漂浮生长。

    而在齐政的印象中,跟“浒苔”联系起来的就是“绿潮”了。

    “绿潮”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就是今年,奥运会帆船赛前夕,黄海海域暴发大面积绿潮,大量漂浮绿藻聚集在青岛沿岸一线,一时举国震惊不得不说一句,今年真的真的是多事之秋。

    为消除绿潮威胁,青岛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打捞和清除,清理绿藻上百万吨,才将浒苔清除干净,保障了奥运会帆船赛的正常举行。但此后,每年夏季绿潮都会如约而至,使得黄海被戴上一顶诺大的“绿帽子”。

    “这玩意儿变异在哪里?”齐政好奇地问道。

    陈建章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它比一般的浒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对温度的要求不高,生长季节更长,可以说是全年均可生长。”

    “浒苔是自养植物,它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和氧气,在自然界有较强的生命力。浒苔不需要很强的光照,在连续的光照下就可以很好地生长。”

    “通过实验确定,20摄氏度至30摄氏度是变异浒苔适宜生长温度。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浒苔体内新陈代谢越旺盛,生长速度就越快。在营养充足的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疯长。”

    “这种变异浒苔,生长期比一般的浒苔长一周左右,也就是在22天左右,也因此比普通浒苔的生物积累量更高。最妙的是,它的盐度不高,是作为海藻有机肥的绝佳原料。”

    齐政听得很认真,即使有两世的经历,他对海藻肥也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反正就是很前沿的肥料应用就是了。

    陈建章继续道:“我们对变异浒苔的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其富含蛋白和纤维素、果胶等多糖,可用于生产饲料粉、食品添加剂和海藻肥等多种产品。如果能深入开发它的高值化产品,挖掘其多糖功效并用作医药和保健原料,将大幅提升其产品价值和效益水平。”

    然后语气有些遗憾地说道:“不过对于深入开发我们还没有展开研究,只能先应用于生产绿肥了。不过也好,刚好能满足集团目前发展的需求。”

    齐政就问道:“就是说你们研究出了生产海藻肥的技术?”

    陈建章理所当然地点头:“在世界上,将浒苔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料已成为共识、尔兰、英国、南非、新西兰等国家都建立了海藻加工厂生产海藻有机肥或饲料。”

    “海藻肥料的生产方法一般可分为化学水解法、物理提取法、生物发酵法等。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厂家主要采用化学水解法生产海藻肥,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强碱高温破坏了海藻内源物质的活。”

    “生物发酵法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借助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有机酸等对海藻藻体进行生物降解,释放海藻细胞内的活物质,并对释放出来的活物质进行生物加工,产生种类更多的活物质,从而增强海藻肥的肥效。”

    “我们就是应用生物发酵法,进而研究出了高效的发酵菌剂……”

    看着陈建章一副“没方法我们就是这么厉害”的“矜持”模样,齐政一时很想把微生物实验室的灵阵撤销,看他还能嘚瑟不?

    想想还是忍了吧,哪怕有外挂,好歹是成果不断,有资格骄傲一下。

    “海藻肥的效果怎么样?”齐政转头问道。

    陈建章乐呵呵道:“非同一般的出色。”

    “这么说吧,它环保:海藻肥属天然海藻提取物,不仅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并且海藻中的特殊成份海藻多糖不仅能螯合重金属离子,而且能增加土壤透气能力,这种土壤空调作用使土壤不易被风、水等侵蚀流失……”

    “它易吸收:海藻肥的有效成份经特殊工艺加工处理后,成为极易被植物吸收和传导的细小分子,极易溶于水,可在使用后几小时内迅速被植物体吸收、传导和利用……”

    “它能提高品质:国内外的实践都证实,海藻肥能够显著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其商品价值。如可以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率,提高水果的甜度、风味和着色度等……”

    “作为集营养和调理于一体的生物肥料,它还有其他肥料所起不到的效果: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逆。”

    “海藻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命力和免疫力,抑制病虫危害,对病毒物还有明显的抑制恢复作用,还可以减轻干旱、渍涝、低温、盐碱等逆境对农作物的危害,益于农作物灾后恢复……”

    啧啧啧,如果不是知道陈建章的为人,齐政肯定会认为他是牛皮吹破天了。

    齐政忍不住问道:“好吧,我相信海藻肥有你所说的诸多优势。但一般来说,这样的产品,成本会低到哪儿去?”

    陈建章毫不意外:“相信我,如果你见识了变异浒苔的生长和产量,你就对生产海藻肥的低成本有信心了。”

    “这些年,我国近海海域不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频繁吗?栽培这种变异浒苔,不仅能从海里淘‘肥’,还能有效改善近海水质。”

    齐政呵呵:“……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只有最后一个疑问:你就不怕这种变异浒苔流出去进而引发绿潮?”

    虽然在今年之前,国内还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绿潮”。但浒苔等大型绿藻规模化增殖生长引发的绿潮,是国际沿海地区常见的海洋生态现象。在欧洲,“绿潮”泛滥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丹麦的罗斯基勒湾、荷兰的威斯海礁湖以及意大利威尼斯,都遭受过以浒苔和石莼为代表的绿藻的大规模袭击。

    只见陈建章笑得一脸诈:“不怕!因为,这种变异浒苔,在繁殖上是可控的!”

    ……

    第312章 利国利民的海上“草原”

    3月底,苏北海域外。

    苏省海洋局海洋学家姚建益风尘仆仆而来。

    姚建益多年来一直从事海洋生物生态研究。去年,在我国南黄海局部海域首次观察到大型绿藻形成的绿潮现象,但规模不大、影响区域较小,沿海地区共处理绿藻不过6000吨。不过他不敢怠慢,此后做了大量研究浒苔的实验。

    在他的研究中,苏北沿海大量陆源输入造成的近海营养盐持续增加,为绿潮大规模爆发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浒苔复杂多样的繁殖方式、较强的光合固碳效率和营养盐吸收能力,使其在黄海特定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呈现出极强的生存竞争,绿潮大规模爆发的风险极高。

    因此他在听到嘉谷开展浒苔养殖项目后,马不停蹄地赶来了。

    又几经辗转,终于坐船来到了嘉谷“海洋牧场”所在海域。

    这已经是较为远离海岸的海域了。上万亩的海域,远远望去,一排排养殖的塑料浮球随波飘荡,清澈的海洋下,草绿色的浒苔翩翩起舞,恍若一片海上“草原”。

    姚建益来的正是时候,今春光照比较充足,温度适宜,浒苔长势喜人,正在迎来一波大丰收。

    在海上,嘉谷雇佣的渔民们利用大型机动船,把成熟的浒苔从海上养殖区打捞回来。辽阔的海面上,养殖区内阡陌纵横,动力强大的拖船拖拉着十几只满载浒苔的小船,在海中犁开了数道浪花,引来了鸥鸟的追逐,盘旋……

    齐政和陈建章都在现场,视察浒苔的收割。

    现场本来就有海洋局的其他人员在监察环境,经介绍后,姚建益很快就跟齐政和陈建章搭上话了。

    “实际上,近年来海藻食品市场需求增长较为强劲,但目前几乎没有优质产品应用于海藻饲料、海藻肥和海藻多糖加工。浒苔作为一种非养殖来源的海藻资源化利用种类,本就具有良好的原料替代性和补充性。我们嘉谷的浒苔养殖项目,也算是首开先河了。”陈建章介绍道。

    姚建益当然知道嘉谷的大名,甚至陈建章也不是无名之辈,但是他心里存着一些担忧,没好气地反驳道:“经济开发归经济开发,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养殖的浒苔可能会因此成为绿潮爆发的源头?”

    他甚至是有些气愤的。

    虽然截至目前,浒苔绿潮早期起源仍存在一些科学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冬春季定生浒苔的来源仍不清楚,种源发生及其生物学存活机制仍不明确……但他也有了一些研究,比如黄海漂浮浒苔来源的载体很可能就是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筏架。

    去年的浒苔绿潮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是一个警兆了。参考近年来大规模爆发的“赤潮”,一旦爆发,分布面积可能达数万平方公里,在如此广阔的海域进行全线打捞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浒苔绿潮的源头防控是必由之路。

    他还想着建议政府在苏北的紫菜采收季之后,对清理紫菜养殖筏架上的浒苔幼体做出要求……现在好了,居然有人直接大规模养殖浒苔,这不是火上添油吗?

    齐政和陈建章闻言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