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0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陈剑平对与白糖期货相关的因素还是做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包括糖类产品的供需、价格的波动、规律以及深层次的一些原因,还研究了各方面的政策、全球市场的变化。

    当然,没有实际投资而且是成功的实际操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能量。

    直至机会的出现。

    次贷危机期间,糖价从3300元左右跌至2700元,英糖亏了不少。

    陈剑平受委托研究国内糖业来年的价格走势。

    然后他来到我国甘蔗主产区桂省,历经一周把整个蔗区从南到北跑了一遍,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他发现这里90%甘蔗地里种的仍然是新台糖22号,这个品种是他的团队当年引进的,按照他的话说:“这个品种就相当于我的半个儿子,我对它太了解了。”

    当别人还在数每亩地有多少棵甘蔗,有多高有多粗,然后计算亩产的时候,陈剑平只需在田间横着竖着走一遍,就可以估出产量。

    后面他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用了个很小的模型估算了桂省地区来年的产量——767万吨。

    其实在此之前,市场上普遍认为来年桂省的供应量应为880万~920万吨,陈剑平的估算与之相差较大,虽然他有些忐忑,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做推测,但与甘蔗接触这么多年,他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数字。

    回去后,他给老板递交了一份根据实地考察所做的报告。之后,老板召集了公司八大高级经理人,分别预测整年的价格。这其中最低的预测为2400元,最高的就是陈剑平的4300元——没有人会相信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市场上,白糖还有大涨的一天。

    老实说,虽然陈剑平坚持自己的观点,但面对市场截然相反的判断,终归底气不足。

    而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嘉谷国际的加盟邀请。

    “是那家并购了csr糖业的嘉谷国际?那家与美国刺客对冲基金合作的嘉谷国际?”面对前来邀请的嘉谷员工,陈剑平难以置信。

    “是的,我们很有诚意……”

    “好!我同意加入!”陈剑平打断来人的话语,兴奋地回答道。

    “呃……”

    第355章 华人金融双星?

    在嘉谷总部,一切繁忙而有序地运转着。

    嘉谷内部的装修风格与一般国内企业一板一眼的样式截然不同,简洁而富有人情味儿。在各个独立的工作区域内,员工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保持着适度的紧张。

    直至被带到齐政面前,陈剑平都还有些懵,他就这样加入了嘉谷?

    面对据说是亲自点将的齐政,陈剑平一直憋着的疑问脱口而出:“齐总为何这么看好我?”

    齐政呵呵一笑:“大概是因为,我看到了你的潜力吧!”

    陈剑平一脸懵逼。

    齐政含笑道:“我知道你在英糖预测了来年的糖价,虽然与大众预测不一致,但我认为你是对的。”

    底气不足的陈剑平得到齐老板的认可,双眸瞬间发亮,谈不上“士为知己者死”,但确实有种得到赏识的感激。

    齐政又勉励一番陈剑平后,才让人把他带去金融风险部。

    看着陈剑平的背影,齐政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记忆中,陈剑平的名字,在圈内真正响亮起来就是因为这次在英糖准确预测了糖价。

    桂省甘蔗实际准确产量在来年的5月份揭开,最后是764万吨——与陈剑平的预测相差无几。

    一战成名后,国粮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后,他在白糖期货市场上闯下了赫赫名声。

    齐政之所以听说过他的事迹,是因为前世有一位朋友头铁要转业期货,就拿陈剑平的事迹举例子——论外行在期货市场的逆袭!

    不管怎么说,陈剑平在白糖期货上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齐政能在国内找到的满足嘉谷白糖期货业务所需的最佳人才。

    ……

    在嘉谷总部西侧办公楼三楼的金融风险区,周觅带着陈剑平了解嘉谷的大豆期货风险部。

    周觅对陈剑平很是好奇,看上去也不像什么惊才绝艳之辈,交谈中他也坦言没有什么期货交易经验,这就是大boss属意的白糖期货风险部的候选负责人?

    不过想想大boss的看人眼光,号称“慧眼识珠”,又不敢小看陈剑平,大概是有什么他没有注意到的优点吧?

    因为陈剑平很有可能会负责组建白糖期货风险部,因此周觅详细向他介绍了大豆期货风险部。

    “以前,逢低做多是大豆现货企业普遍的经营方式,这种生意模式一直持续到2004年遭到重大挫折。当时我国爆发大豆危机:前期大豆市场价格一路上涨,企业大量囤货,后来市场暴跌,几乎所有相关企业都亏了大钱。至此之后,企业才开始逐步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期货人才的培养。”

    “我也是那个时候加入了嘉谷集团。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亲眼目睹嘉谷在国内期货市场的持仓规模增长到最初的30多倍,成交量则增长了上百倍。”

    “像我们嘉谷这样的企业,投资规模很大,这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绝不会以激进的方式对待,因为我们不是基金。我们的职责是通过套期保值获得稳定的收益。”周觅颇有些骄傲地说道。

    陈剑平理解地点点头。

    虽然没有实际操作,但他对期货保值是不陌生的。

    期货保值简单来说,是在买进(或卖出)现货的同时,在期货交易所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交易合同作为保值。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

    当然,实际的套保策略会复杂到让普通人怀疑人生,但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嘉谷能在今年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中经受住考验并保持盈利,离不开国内期货市场尤其是大商所的支持。”面对新人,当然要先来个下马威。

    今年的大宗商品行情变动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几个月时间,几乎是从顶头跌到最底下,原油从147跌到32,大豆从1660跌到770,豆油国内从14700跌到5560……

    可以说,如果做大宗商品贸易的没有进行套期保值,简直是想死都来不及。

    当然,“企业不做期货才是最大的投机”已经成为了国内油脂市场人士的心声,特别是需要长途运输交易时间长的大豆——还没有这个认知的油脂加工商,不知道哪一天就完犊子了,周觅连多看一眼都觉得浪费时间。

    而嘉谷是行业内最早一批参与大豆期货并且玩得最溜的实体企业。

    周觅微笑道:“今年,我们在大连商品交易所进行的产能套保量达到了100万吨,从国内的市场持仓占比来看,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量了。结合海外套保,我们的大豆相关投资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获得了稳定的盈利。”

    陈剑平佩服地拱拱手,以示敬意。

    周觅呵呵一笑,推开大门:“欢迎来到大豆期货风险部!”

    陈剑平瞪大了眼睛。

    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犹如野蜂狂舞般的敲击键盘;大多数交易员是打开电脑,盯着屏幕里盘面,琢磨,判断,等待……完全不同于他想象中的金融交易部。

    周觅可不知道陈剑平脑子里的想象,他轻声道:“以我的经验来看,国内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投机性太强,二是太过于教条,生搬硬套,这两种都不可取。”

    “我们嘉谷在金融交易方面往往有三部分设置:研究部门、交易部门、风控部门,分别负责客观了解市场、主观决策和独立监督。”

    “从国内来看,同类公司的研究部门和交易部门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其弊端很明显,交易员和研究人员一起背负业绩指标,容易在研究、解读市场的时候出现很强的倾向性……”

    陈剑平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周觅最后看了一眼陈剑平,有些神秘地笑道:“平时我面试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从来不会问他们的盈利能力,反而询问最大亏损的经历。你知道为什么吗?”

    陈剑平想了想:“因为风险意识?”

    周觅赞赏道:“bingo!大亏过的人,才会对风险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因为他经历过那种痛苦。这也是我们风险部经营理念中核心的一点。”

    陈剑平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你没有多少期货操作经验?没关系,后面的锻炼中,你总会经历和体验这一切的!”

    “……怎么锻炼?”

    周觅不答反问道:“你知道刺客基金吧?”

    陈剑平瞬间兴奋起来:“当然!”

    周觅含笑道:“虽然我们以套期保值为主,但也要吸纳一些基金的交易逻辑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套利,他们的交易模式、思考方式和对博弈的理解非常独特。而我们集团麾下的刺客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对象。接下来嘛,你会被安排过去学习,怎么样,惊不惊喜?”

    陈剑平简直兴奋得发颤:“这么说,我有机会面对面跟‘华人金融双星’讨教了?太特么的惊喜了!”

    第356章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华人金融双星”,首先是国外媒体给刺客基金的姜平和苏放两人起的称号。

    次贷危机下,寒意袭人,金融市场一片哀嚎,无数金融人每天在生死存亡的边界上挣扎。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在市场上游刃有余,更有甚者,可以操纵市场的投资者,都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能在市场如纸牌屋般倒塌之际大赚特赚的基金,有一家算一家,都被媒体们扒拉了出来。

    公众们对这些投资者感觉很是复杂。一方面,他们赚的每一分钱,可能就是从自己手上亏损的;另一方面,能在相互征伐的金融市场创造如此惊人的业绩,无疑都是强者,而人们天生是崇拜强者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痛恨的情绪终究会慢慢消散,崇拜的念头彻底占据上风。

    譬如约翰·保尔森,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最大赢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肆做空而获利超过两百亿,个人收入超过数十亿美元,成为华尔街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危机爆发后还一度被拉上听证会“问责”,但随后被更多的人尊称为“华尔街空神”——都用“神”来形容了,崇拜之情可见一斑。

    刺客基金虽然没有保尔森基金那样光芒四射,但作为赢家之一,投射于其上的关注一点都不少。

    尤其是刺客基金的创始人都是华人,这就足以让更多的人瞪大眼球了。

    金融是现代社会的决定性行业和终极制高点,大量或明或暗的资金都被投放于金融交易行业。现代金融交易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甚至令很多金融界专业人士都吃不消。

    国人在这一方面无疑是吃亏的,放眼看世界的时间太短,接触国际金融的时间更短,以至于在当今世界的金融交易领域,鲜少看到国人的身影,世界顶级交易员中更是没有国人的一席之地。

    如今,两位处于交易链顶端的“华人金融双星”被美国媒体挖了出来,一时引爆了眼球。

    美国的华尔街向来就是国际的风向标,华尔街发生的那些大大小小事件,都成为国际众人眼睛里的焦点。

    国内媒体的造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且有越演越烈的势态,多方都敏锐地感觉到了这里面的新闻价值。

    两位华人交易员,独闯华尔街,在最坏的形势下,冷静地创造了投资界的一个奇迹,上百亿美元的夸张财富,简直是让人目瞪口呆。

    收到第一手消息的国内相关媒体公司,下意识的想法便是,继索罗斯、保尔森这些金融媒体关注的焦点过后,国内金融界也开始出现了后起之秀,终于有不被报道烂的话题横空出世了。

    而且这消息来得还很震撼,在华尔街五大投行都崩了大半的时候,华人交易员率领资本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人物出现,足以被冠以“天才”、“闪耀双星”、“领军人”等称号了。

    就像是国内金融报道主编终于“泪流满面”所说的,“咱们,终于在金融领域打入老美的内部了。”

    这在国内和不少海外华人看来,无疑也是振奋的。

    而国内金融界的业内人士,更是深知两人的分量——在国内企业不断被外国投行坑得吐血的时候,能薅投行的羊毛薅得他们欲仙欲死,这是何等的神人啊,一句简单的崇拜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感受。

    王昱业就曾笑言,如果姜平有意,像巴菲特一样,在国内也搞个“午餐拍卖活动”,估计国内金融界人士会抢破头。

    尤其是在巴菲特盛赞两人是当今华尔街最出色的华人投资者,称他们为“交易奇才”,并双双入选年度“百强交易员”榜单之后。

    《华尔街日报》对两人率领的刺客基金是如此评价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根据绝对回报率,其绝对是我们看到过的表现最出色的基金之一。

    刺客基金,也在本年度首次入选世界顶级对冲基金top50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