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34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方琦赉是知道前因后果的,自然也理解齐政的意外:“赵高官是今年新上任的,他大概是有些想法吧。”

    齐政若有所思。

    嘉谷与盐杉县的“恩怨”,他是印象颇深的。因为,那是嘉谷第一次碰上“不肯脱贫”的奇葩事。

    盐杉县和海星县毗邻而居,境内都有大片的盐碱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不长草来不长粮”,算是难兄难弟,这些年来一直戴着贫困县的帽子脱不下去。

    相对来说,盐杉县处于交通要道,交通条件要比海星县好当初嘉谷选择黄金葵大米种植基地时,其实第一个选择就是盐杉县。

    但嘉谷得到的反馈实在是……一言难尽。

    盐杉县老百姓都不相信在盐碱地里能种出水稻,大家觉得这是在开玩笑。

    这也就算了。但面对养虾的宣传,农户居然反问“虾死了怎么办?要是死了你赔吗?”……问得嘉谷员工哑口无言。

    有的农户倒是愿意种植水稻或养虾,却向嘉谷要饲料,要肥料,要工钱……他们觉得,搞种养是政府的要求,抱着一种“你让我发展产业,你得给我兜底”的想法。

    嘉谷一般与合作社合作,虽然很多时候是免费提供生产资料,降低合作农户的风险,但从不意味着农户就一点都不用承担风险难以避免的天灾一来,嘉谷的投资固然打了水漂,但农户一年的辛苦也是白费了。

    而像盐杉县这样,本能地畏惧市场,对发展产业充满疑虑,不愿尝试,只想干稳赚不赔生意的,也是让嘉谷大开眼界。

    以前只听说过贫困农户抱怨帮扶少,但从没见过这种“给钱我才干”,甚至是“给钱我也不干”的情况。

    齐政当时听到有人安于贫穷,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觉得周围人“也都是这样”,得过且过,“脱贫不脱贫无所谓”的反馈后,都傻眼了。

    脱贫致富是谁的事?

    是嘉谷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贫困户自己的事。

    很自然地,嘉谷管理层选择了避开盐杉县。

    王昱业对此评论道:“这是精神贫困的表现,某种程度上,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难破。”

    虽然盐杉县不是所有农户都安于现状,但大部分农户养成了“等靠要”的路径依赖,“没盼头”成了生活常态这样的环境下,再多的资金、再好的项目,效果也会打折扣。

    齐政也赞同。

    天下日子难过的人不知凡凡,嘉谷哪有功夫应付一群不求上进的人?嘉谷的资源,从来只对踏实肯干的劳动者开放。譬如,旁边的海星县。

    海星县的条件更加落后,但在当地政府的有力动员下,痛痛快快地接纳了嘉谷的投资项目,紧跟嘉谷的脚步,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仅两年时间,起点相同的两个县,一个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另一个依然在贫困中熬日子。

    就是不知道,新上任的赵高官能否带来什么改变?

    ……

    齐政爽快地同意了与赵耕的会面,也没有任何意外地听到了他对嘉谷的招揽。

    对此,齐政开门见山问道:“赵高官,你的愿景是好的,但盐杉县群众会认同吗?”

    赵耕也直言不讳:“我知道,齐总是担心我们县的精神贫困问题。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自我上任以来,就从干部身上想办法,摒弃了‘速效’思想,挨家挨户跟老百姓做工作,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针对那些顽固户,我还组织了他们到海星县考察参观……可以说,亲眼目睹了生活的盼头后,没有多少人还愿意旁观……”

    看着眼神坚定自信的赵耕,齐政不由感慨:一个地方的发展,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尤其是主要领导的思维理念和执行力。现在看来,无论是哪方面,赵高官都比他的前任要有干劲。

    “齐总,我知道你对我们盐杉县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差,但你可以亲自来看一看,盐杉县人民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精神上的包袱也放下了……”

    齐政摆手打断了赵耕的话,直接道:“好,如果真的如赵高官你所说,我们嘉谷愿意进驻盐杉县,让盐碱地飘出了稻花香,让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赵耕眼神里有显而易见的讶然,呃,这就同意了?说好的偏见呢?

    齐政微笑道:“其实,我对盐杉县的转变是乐见其成的。黄金葵大米热销,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生产基地,盐杉县的地质条件还是很合适的。再说了,让观望者奋进,不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吗?”

    赵耕心潮起伏:“说得好!愿每个努力向上的人,都能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向上流动,走向富裕!”

    有些惺惺相惜的两人相视一笑。

    ……

    第411章 国有英才,幸甚至哉

    正如齐政所希望的,嘉谷的一个个种植基地,仿佛一条条飞鱼,不停地追逐潮头、落户农村。这些“外来客”,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也让农民们改变了命运。

    还没等嘉谷对冀省盐杉县的新一轮考察结果反馈,齐政就收到了王昱业的通知,国家领导人文老将对滇省进行考察,其中最后一站是嘉谷在当地的扶贫种植基地,并邀请齐政随同考察。

    齐政二话不说,即前往滇省。

    说是随同考察,但齐政是在滇南的红河哈尼梯田区种植基地,等待文老一行人的到来。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哈尼梯田,堪称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一项奇迹,是一项以天地为底的艺术杰作。

    当然,“外表”的光鲜亮丽难掩经济落后的窘境:由于靠传统方式耕种梯田经济产值低,加之全县旅游尚处在发展崛起阶段,带动辐射效应小,绝大多数群众未能有效参与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出现了坐拥哈尼梯田这一世界级资源却不能脱贫的尴尬。

    说起嘉谷在这边的种植基地,其实颇具传奇色彩。

    要知道,在集团内部,齐政开通了普通嘉谷员工向上传达意见的通道只要员工认为有需要,都可以向他提建议。

    而正是集团内招聘的一位哈尼族姑娘贝艾玛,深感家乡的落后和“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嘉谷进军大米行业后,连续多次向齐政推荐了家乡的开发。

    而收到建议的齐政也没有视而不见,经过详细的调研后,终决定联合当地政府共同发展哈尼梯田区域的经济,而牵头人之一,就是哈尼族姑娘贝艾玛。

    当文老一行人到达的时候,齐政和文老握了握手后,就站在他身后陪同考察,而负责讲解汇报工作的,正是贝艾玛。

    贝艾玛脸蛋微红,明显的有些激动,但还能控制好情绪,用平稳而略带上扬的语调向一行人介绍着哈尼梯田区当前的开发进展。

    “我们嘉谷在确保原有稻作梯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农户将‘雷响田’、旱地陆续恢复为稻作梯田。针对哈尼梯田的缺水问题,投资建设了绿色水库,让梯田一年四季均有水灌溉,保证梯田水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和谐发展。”

    “而针对传统民居建设,政府开始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对房屋层数、建筑面积、色彩格调和外观予以控制,同时严厉整治违章建筑及乱采滥挖行为……”

    一直以来,当地群众都选择把传统的“蘑菇房”拆了,盖起了跟城里一样的钢筋水泥的房子时。

    嘉谷进驻后,在梯田边盖起了贝艾玛亲手设计的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宿,引来许多从未走出大山的当地人纷纷来参观,原来他们觉得又土又难看的“蘑菇房”居然也挺美。

    如今,梯田景区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云上梯田、花窝窝和贝艾玛的透明蘑菇房等具有民族特色、高标准的村寨,古老的哈尼梯田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天空的霞光映在一片片梯田里,站在高处俯瞰,一幅幅梯田画卷变换着奇幻的色彩。森林、村寨、梯田、江河,那种多彩与烂漫,不由得让人陶醉。

    但现场的人们觉得贝艾玛说出的一个个改变更加迷人。

    “曾经的梯田,会在一年一季的红米中荣枯。一亩3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两三块钱的市价,给农民一年带来的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再刨除人力成本,梯田的耕种者一年的收入可想而知了。”

    “我们嘉谷参与开发后,还是以种植梯田红米为主体,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建立梯田综合种养基地。”

    “‘政府+企业+合作社+种养殖户’的农业模式也以此开始了延伸,结果就是一亩梯田中‘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综合效益产生。”

    “按照省里专家测产,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下,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接近1万元。生产出的稻米、鱼、鸭,都通过嘉谷的渠道进行销售;同时,我们还大力宣传哈尼梯田,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旅游……”

    队伍里人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舌尖上的大米》里,碍于梯田红米不是主角,篇幅不算多。但就是那几分钟的篇幅里,哈尼梯田幻境般的美景,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游客纷至沓来。

    微风轻拂,稻花飘香。

    现场就能看到不少游客,徜徉在万亩稻海中,或是拍摄观光,或是下田摸鱼,不时传来游客们的赞叹声,个别游客还远远地朝这边挥手。

    游客多了,不仅带来了热闹,当地人辛勤劳动的果实不少在田间地头就卖给了游客,收入增加了,贝艾玛的族人们都乐开了怀。

    文老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和赞许的表情,他侧身对齐政和滇省大佬们感慨道:“一个好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啊!”

    滇省大佬们连声称是,反倒是齐政不好说什么,稳重地侧耳倾听。

    文老确实很高兴。

    滇省一路考察过来,很多地区发展形势都很严峻,数十万各族群众生活在这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而又十分封闭的苍莽大山中。

    他们延续着祖辈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渴望更美好的未来。

    即使是最后一站,其实也不尽如人意可以看出,嘉谷的进驻改变了不少,但起码在交通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桎梏。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政府乃至嘉谷这样的企业,都没有将这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放任不管,这让他心怀大畅。

    很多时候,不怕没有改变,就怕没有关注。只要有人能够想到看到关注到这些地区,那么这些落后的地区就一定会得到改变。

    抱着这样的感触,文老瞥了一眼不吭声的齐政,眼眸含笑。

    说起来,在国内的企业家中,齐政是他很欣赏很看重的一位了。

    这种欣赏,不在于齐政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身上无时无刻体现的一种责任感。

    就拿眼前的梯田种植基地来说,文老特别了解了一下,因为交通环境的恶劣和投资的巨大,嘉谷目前在这个项目上是没有赚到多少钱的,顶多是不亏,而且这样的情形注定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直至国家高速交通路线的完全贯通。

    文老不相信齐政投资前分析不出来,而且按照嘉谷的业务,随便投入到哪个项目都能轻轻松松得到更大的收益。

    但齐政不!

    就因为公司里一位小姑娘的建议,他做出了可以说不怎么理智的选择;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地区的人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一如嘉谷在乳业上的坚守,一如嘉谷在沙漠开发上的尝试,一如嘉谷在污染土壤上的治理……

    国有英才,幸甚至哉!

    文老这样想着,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对某个关于嘉谷的提议有了偏向。

    ……

    第412章 希望嘉谷试一试

    国家领导人文老在滇省的考察十分顺利。

    尤其在最后一站,嘉谷的表现让他心情颇好。

    因此,在考察接近尾声之时,他专门留了一点时间与齐政进行交流,听取嘉谷的意见和想法。

    看到坐下来的齐政,文老含笑点头:“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嘉谷这个龙头倒是做得不错嘛!”

    齐政谦虚地表示还有待进步。

    文老莞尔,继而问道:“小齐,我注意到嘉谷现在已经不仅仅着眼于农业本身了,就像在水稻产业上,开始将水稻种植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入互动,将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景点整合包装,这是嘉谷特意设计的战略吗?”

    齐政点头称是:“我们现在是尝试围绕水稻产业,积极发展稻田养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业的旅游功能,发挥第一产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

    文老若有所思:“就像是岛国的‘第六产业模式’?”

    齐政讶然,但很快回答道:“基本就是这个概念。”

    “第六产业”的概念是岛国农业学者在九十年代首先提出的。

    其实就是说,搞农业的不再只搞种养(第一产业),还要加工农产品(第二产业)、销售农产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务(第三产业),这样才能获得多环节增值价值“1+2+3”=6,“1x2x3”=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