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46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第433章 真的有点小期待呢

    这江董是个人物!”看着江恒离去的身影,齐政赞叹道。

    2010年了,智能手机开始大行其道,电商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互联网所到之处狼烟四起,跨界思维所向披靡,传统产业大有大厦将倾之迹象。

    生鲜行业就是一个最传统不过的行业,产地分散,销地分散,行业痛点多,但体量又足够大,于是勾起了诸多豪杰的征服欲。

    生鲜电商开始冒头了,先行者声称要用互联网扁平化思维,去搞“农田到餐桌”,去掉一切中间环节,革掉批发市场的老命。

    然后,真的有电商创业者就看上了嘉谷的冷链物流配送资源,上门来寻求合作。

    呵,天真!

    相对于这些“豪杰”,齐政更愿意和传统批发商中像江董这样的明白人合作。

    对此,潘华倒是看得清楚:“今天看似落后的农批市场生态,其实是这么多年来市场选择的产物。链条当中的农户、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各类商贩等,他们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说变就能改变的。”

    齐政微微颔首。

    事实上,别说现在了,再过十年,批发市场依然屹立不倒,反而是号称要革掉批发市场老命的电商们,越往深水里游越绝望,更多是石沉大海成了“烈士”。

    电商貌似是干掉一些中间环节,但实际上并非那么回事,每个环节都不是你想取代就能取代的,就问一句,你有二道贩子多年的经验吗?

    整个农副产品行业,大部分品类是非标准化,它靠的是人的经验来做上下游流通——二道贩子最有价值的,是这么多年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产地产区的把控、物流信息的把控以及市场行情的把控。

    有足够强大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货源地充足,同时拥有强大的协调体系,这样初具整合能力的嘉谷,尚且不敢说什么“干掉批发市场”;而且还要想办法将这些“二道贩子”培养为农业经纪人,补充自己的人才体系。

    对于那些喜欢赚快钱的资本和互联网从业者们,齐政只想说一句,一路走好!

    正确的姿态应该是,立足农产品产业链,从不足之处入手,一步步进行“改造”,改造出一个更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当“改造”进展到一定阶段,“革命”也许才能真正发生。

    而江恒这种业内人士,就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感觉到了拥有强大资源的巨头真正入场带来的机会,以及……大鱼吃小鱼的残酷!

    有人选择完善自身的体系加入角逐,有人则选择加入!

    江董事长显然是后者。

    他初步和齐政达成了协议,家兴水果市场将慢慢实现与嘉谷供应链的对接,在产品质量检验的标准、冷链物流的行为规范等方面向嘉谷标准靠拢。

    ——这意味着,全国四个大型果蔬批发市场之一的家兴水果市场,选择了加入嘉谷的阵营!

    虽然具体对接还要细谈,而且也不会一蹴而就,但嘉谷在生鲜行业的影响力,真正触动了传统渠道。

    “果然,拥有更完善的产业链,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南方的水果业起点,落在了桂省;北方的起点,也应该落定了。”齐政将目光投向北方,轻声道。

    ……

    “嘉谷寻水队在坝上高原的张垣找到了一个深循环地下水层,成功打出了一口淡水井!”

    这个消息一出,惊呆了地质局、水利部等单位。

    在坝上高原?深循环地下水层?你莫不是在逗我?

    但事实摆在那,嘉谷打出的那口淡水井,每小时出水量达到近两百吨。经化验,虽然该淡水中含的氯离子偏高,但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

    而各路专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赫然发现,虽然埋藏较深,但这确实是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而且,源头直指海底!

    当然,这远远比不上嘉谷在腾格里沙漠打的井,无论是出水量还是取水的方便程度——那边可是自喷井,而这边受限于地势,需要电力抽取。

    但地质专家和水利专家们已经是欣喜如狂。

    这可是能得到循环补充的地下水层啊!对于缓解冀省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战略意义还用多说吗?

    至于成因,就像海底淡水一样,专家们倒是提出了渗透理论、凝聚理论、深压理论等不少推测,但是真实原因嘛,只有天知地知某个挂逼知。

    嘉谷高层本来还挺惊喜的,但看到各路人马难以置信的表现后,反而一脸淡定了——不就是深循环地下水层吗?我们的寻水队找到了一个,自然也能找到第二个,嗯,没毛病啊!

    而且,探索成因,那是科学家们的任务;而嘉谷的任务,是要如何利用好这份资源,启动环冀省贫困带的首个扶贫开发项目。

    而嘉谷战略部和嘉谷实验室联合起来,经过近半年的酝酿,抛出了一个“大招”。

    ……

    “田园综合体项目?”

    在冀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扶贫办组织的环冀省贫困带建设试点评审会上,评审团队都对王昱业提出的这个概念大感兴趣。

    别看嘉谷平时一副“浓眉大眼”的朴实模样,但真正套路起来,也是能套路两把的。

    想想后世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之后,各种各样如雨后春笋般的创业者,是怎样融到钱的?

    ——去讲故事,或讲概念;充分说明了“ppt是第一生产力”。

    同理,嘉谷要获得大力支持,总要打动“投资方”吧?这时候,不提出几个高大上的概念,怎么打动人心呢?

    王昱业在台上侃侃而谈:“我们准备依托坝上高原独特的山区自然风光,以‘山水田园、花香果巷、诗画乡居’为规划定位,致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坐在台下的齐政嘴角微翘。

    天知道,当初他看到集团内部捣鼓出来的“田园综合体”概念,差点被噎着了。

    ——“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本应该是在两年后才被正式提出来,并在苏省落地实践了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然后,在项目不断探索的第四个年头,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该项目时,对这种模式给予高度认可——直至17年,“田园综合体”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型产业的亮点举措。

    看着认真倾听的评审团队,齐政摩挲下巴:所以,这一世,是由嘉谷推动实践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也应该会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这样想想,还真的有点小期待呢!

    ……

    第434章 敢开发就敢回去

    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有多大?”

    “项目将以赤埕县为中心,规划区总面积十万亩。”

    “项目总投资与建设期呢?”

    “总投资预计18亿元,建设期为三年……”

    王昱业打点精神,应付着一轮又一轮的问题。

    如果是一般的农业项目,哪怕投资超过了十亿,王昱业也不见得会亲自上阵;同样的,也不见得会有这么严格的评审。

    实在是环冀省贫困带的开发牵扯太多。

    作为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作为我国北方阻挡风沙南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坝上地区的地理区位和生态功能都极其重要。

    尤其是,嘉谷还想在项目中撬动政府的扶持资金,要花费的脑细胞就更多了。

    再加上这是国家大佬亲自点名的项目,无论是嘉谷内部,还是相关部门,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无法等闲视之。

    因此,评审团队的成员也是凝神以对,并不时抛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倒是不错,但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嘉谷的这个项目以什么作为主导产业?”

    王昱业沉稳道:“嘉谷田园综合体项目将以水果种植业为作为优势主导产业,配套冷链物流加工的产业体系以及延伸生态旅游的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知道,为了建设京津生态防护屏障,赤埕县地区对农业开发限制甚严,嘉谷要怎么应对?”

    王昱业神色不动:“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规划理念是我们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着重考虑的重点。具体到农业开发上,我们选择了耐干旱的经济作物品种;而且,我们将推行与疆省天叶公司共同研发出的山地滴灌系统,水肥都可通过滴灌管道可以直接输送到地里,既高效又环保……”

    “当地青壮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本就为乡村人口的回流创造了条件。嘉谷田园综合体会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起来了,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了,自然而然就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壮年回乡安家落户,这也是我们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一个核心……”

    “我想问一下,嘉谷的这个田园综合体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样本?”

    王昱业双眉一挑:“有!事实上,德国休闲农业的鼻祖——卡尔斯草莓农场就可以看作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个经典案例。它以‘一个好产品+一个强终端+一条经济链+一个展示窗+一种品牌’的发展模式,在没有多少海外宣传的情况下,仅凭当地以及附近城市的人光顾,就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嘉谷可是有备而来的,经过主题汇报、专家提问、规划评审三重严格的环节,嘉谷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顺利获得了评审团队的一致认可,随后送报高层批准。

    ……

    “嘉谷要在环冀省贫困带的赤埕县落地实践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探索一种新模式!”

    这个新闻落在媒体耳中,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报。毕竟,嘉谷保持着一贯的尿性——在项目开始之初要低调。

    但落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仿佛石破惊天一般。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出身赤埕县或附近地区。

    今年三十岁的冯勇就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新闻报道,陷入了深思。

    赤埕县的发展其实不应该是今天这样的。

    论环境,赤埕县依山傍水,矿产丰富;论区位,更是北靠坝上草原,南界首都。

    但正是因为贯穿全境的黑、白、红三条河流全部汇入密云水库,年入库水量占到了密云水库来水量的一半有余,为了保护首都的水源,矿不能开了,甚至地都不能耕了,要退耕还林,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家里没有出路,这个紧邻京津等大都市的小县城,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是把在外打工做为解除和缓解生活压力的必选项——年轻人多不愿坚守在家,姑娘们更是将外嫁更富裕的城市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

    冯勇同样如此,他家里地不多,因为干旱少雨,每年地里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外出打工几乎是唯一选择。

    但早些年日子实在太艰难,多数人家生了孩子都只能供他们上三两年学,认得几个字,就要帮家里干活,解决家中的困难。

    这些没受过太多教育的村民到城市去打工,又能做什么高技术含量的活儿呢?多数也就是在建筑工地做做简单的小工。

    冯勇算是运气好的了,他找了个保安的工作,收入勉勉强强,但没有那么辛苦。

    不过,他上有两老,下有一女,都留在赤埕县,这让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里。

    他的同事兼同乡赵明凑过来,同样看到了新闻,看着一脸沉思的冯勇,笑着问道:“冯哥,怎么,你有想法啊?”

    冯勇回过神来,搓搓脸:“嗯,我在考虑,要不要回去看看?”

    赵明一愣:“不是?你说认真的?”

    “老小都在家里啊,能不认真吗?如果能在县里工作,既有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为什么不回去呢?”

    赵明还没有结婚,但父母同样留在老家,想了想,也叹了一口气:“但回县里,哪来的工作呢?说是要在县里发展项目,但靠不靠谱,谁说得准呢?”

    冯勇轻声说道:“应该不会的,这么大的投资,而且是嘉谷主导,嘉谷的名声好,听说收入也高,我觉得这次可能是机会。”

    赵明更年轻,但反而更瞻前顾后,不禁提醒道:“冯哥你不要冲动啊,真要回去了,这保安的工作可就没了。”

    冯勇之前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在赵明的劝说下,他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没了就没了,嘉谷敢开发,我就敢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