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00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不仅如此,我国现有的主要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菱鲆、牙鲆等冷水性鱼类,大黄鱼、鲈鱼等温水性鱼类,虽然已经有较长的养殖历史和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但是否适合在深远海养殖,真不好说。”

    “但嘉谷大渔场现在既有牙鲆等冷水性鱼类,又有大黄鱼等温水性鱼类……很显然,嘉谷在养殖鱼类适应深远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那么,你觉得,在三文鱼养殖适应黄海冷水团的探索上,与嘉谷合作,会不会更容易取得突破呢?”

    董教授陷入了沉思中。

    而就在此时,董教授的电话响起来了,是齐政打来的。

    “中船方面送来了大型养殖工船的设计?这么……快?”

    董教授对于中船方面的高效率都感到惊讶了。

    自己都还没做出决定,项目的必备装备居然就有着落了?

    旁边的周院士反而不以为奇。

    事实上,嘉谷与中船集团的联系也是他牵头的。

    我国深远海养殖能力还较弱,几乎只有深海捕捞,还没有成型的深远海规模养殖平台。差距集中在工程设施、配套设施、网箱养殖和海洋牧场构建技术上。

    然而,身处中科院海洋所,周院士知道国家在近海海水养殖设施装备、养殖技术、能源供给、物流和加工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技术储备,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已具备了深远海养殖研究和应用的初步条件。

    另一方面,从国内市场看,仅以南海为例,海域水深为45米~100米、且适合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海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随着嘉谷这样的巨头不断开拓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未来可形成约1800亿元的渔业装备市场,由不得各大船业集团不动心。

    他就负责牵头搭线,这不?嘉谷与中船一拍即合。

    董教授:“……”

    嘉谷这样的吸引力和组织力,他觉得压力更大了!

    ……

    第532章 海上养殖航母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传统的勤劳民族。

    鬼斧神工地在南海“种”岛,去月球种菜,将海洋变成我们的“牧场”……都不在话下。

    大型养殖工船、远海大型围栏、冷水团……这些偏僻冷门的概念,我们一旦舍得投入资源,也都是盆里的菜!

    董教授迫不及待地返回邳山岛后,呈现在他眼前的,就是两份初步的大型养殖工船设计方案。

    “其实,与其说是设计方案,不如说是设想。”齐政解释道。

    很显然,中船集团对于利用淘汰船型和过剩运能改装打造养殖工船等远洋渔业养殖装备,确实早就有了想法,所以在嘉谷联系上他们的时候,迅速给出了两份方案。

    大型养殖工船,其实就是“耕舰”。

    “一个是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它配备直升机甲板,看起来像一艘大型油轮。总长约250米,型宽45米,载重量约10万吨……”

    说是养殖工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超大的浮动网箱,但它可以深入到普通养殖网箱无法到达的深海区。

    按照齐政给出的设想,该养殖工船作业时,将取水管底端深入深海冷水团内,收取低温海水循环进行冷水鱼类养殖。在养鱼舱的周边采用保温隔热材料,防止热量交换导致水温过高,保证即使在夏季较高气温下,仍然能够进行三文鱼等高价值的海洋冷水鱼类养殖。

    看到这,董教授有些坐不住了,喃喃自语道:“对,这就是我想要的冷水团养鱼模式……”

    齐政轻咳了一声。其实,这就是他从记忆中翻出来的冷水团养殖工船的成熟方案,而起码要两三年后,董教授团队才正式敲定这一设想。

    “咳,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的深远海养殖加工船则更为先进,它的外形看起来像一艘豪华邮轮,有完善的生活设施,能够支持船员和渔民长期在海上生活。而且它的主尺度更大,长超过250米,型宽约44米,载重量达到10.7万吨……”

    此外,第二个方案除了在船上养殖之外,还可以通过向海洋投放养殖箱的形式,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深远海“圈海”养殖。

    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在全球海域自主航行,避开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找到最优质的水源和最佳养殖水温,采用封闭式养殖系统,营造鱼类最佳生长环境,并且可以直接在船上进行冷冻、深加工,可谓是一条龙服务——一艘大型养殖工船,其实就是一个海洋大型养殖加工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方案的养殖工船吃水深度都超过21米,远远超过航母。

    “这分明就是两艘海上养殖航母啊!”董教授忍不住惊叹。

    他突然对于齐政要投资四十多亿感到理解了。

    连“航母”都出来了,几十亿元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不是说一艘“养殖航母”的造价需要几十亿元,这毕竟只是一个初步设想,距离变为现实还有十万八千里。

    船载舱养环境控制技术要突破;深海巨型网箱综合养殖技术要突破;远距离自动投饵技术要突破;轻型可移动捕捞装备要突破……至少有一半的投资,要花在此类关键技术的研究上。

    要不怎么说深远海养殖需要工业规格的投资呢?

    一般的私营公司根本就无能为力;哪怕是中船,也只有在嘉谷加入后,纸上的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才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而大型养殖工船关键技术的突破,又离不开集合了物理海洋、养殖设施、海洋工程等学科专家的董教授这样的团队。

    董教授频频点头,有了一艘这玩意儿,黄海冷水团深远海养殖项目简直是手到擒来!

    就在董教授喜得抓耳挠腮的时候,齐政微微扬声道:“最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大型养殖工船,就跟海上钻井平台一样,是国之重器,也是‘流动的国土’!可以说,它已不仅仅代表着黄海冷水团开发的意义了……”

    董教授立刻收起了笑容。

    国土,无论是何时,永远是严肃的话题。

    只听齐政掷地有声:“无论是陆地领土,还是海洋领土,存在即权益!发展大型养殖工船,意味着可以对我国领海海域实施‘屯渔戍边’,实现民间海事存在……”

    这年头,不要说自家领海了,就是公海,许多拥有地域优势的国家,也已经将最开始的公海纳入到自己国家的经济专属区域,限制了后来者(譬如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靠的是什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存在感。

    有存在感才有归属权,说起来流氓,但这就是现实。

    而大型养殖工船,就如同一个远离大陆的移动型海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那些有纷争和摩擦的海域,游弋着我们的“海上养殖航母”,挂上我们的养殖网箱,不正是“渔权即主权”的最佳体现吗?

    董教授默然不语,他是未来能做到院士的水产专家,对于大型养殖工船的这种战略意义,齐政一点,他就彻底悟了。

    随即,他看向那两型大型养殖工船方案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我们常说“耕战结合”,10万吨级的大型深远海养殖加工船,可谓是真正的耕战结合了——我们的国家,既要先进的战舰,也要先进的“耕舰”。

    陆地耕地不够用又怎样?当农耕民族点满科技树,到远海深海去“种”粮食,在广阔的海洋上奏响工业化时代的田园牧歌之时,谁又能阻挡我们崛起的步伐?

    齐政也将目光移到董教授身上:“我准备以黄海冷水团开发项目作为契机,填补国内深远海养殖的多个装备空白,积累到经验以后,以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平台为核心,组建渔业航母船队,嗯,南海放一支船队,东海放一支船队,没准还能到公海上溜溜……”

    齐政说得不太正经,但董教授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那么,董教授,我正式邀请你加入到这一计划中,有信心吗?”

    他再无迟疑,不自觉昂首挺胸,重重地点头。

    ……

    第533章 年轻人的世界

    一艘载重10万吨的大型养殖工船,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预计单船投资4亿元,如果开展大黄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优质鱼种养殖,年产能超过4000吨,按照嘉谷出产一贯的优秀品质,单船年均营业收入起码在十亿元以上。

    当然,这是在大型养殖工船研发成功之后的预算。

    拟投资四十亿元的包括大型养殖工船研发在内的“黄海冷水团开发项目”,正如周院士所想,都没有在嘉谷集团内产生多大的波澜。

    因为,仅靠嘉谷大渔场的产出,就足以支撑起这个项目的投入。

    今年的嘉谷渔场,还没有进入鼎盛期。尽管很多高级餐厅对嘉谷海鲜垂涎欲滴,但渔场不可能第一年出产渔获就达到渔场极限。同样的,“黄海冷水团开发项目”也不是一次性投入四十亿。以至于,嘉谷农牧连贷款都不需要,就能“以渔场养渔场”。

    这再次说明了,在任何时候,“家里有矿”都是一句硬气话。

    消息流传开来后,外行人无法体会到这种震动,但业内人和政府无不为嘉谷这种魄力心旌神摇。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以资本的力量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项目,更遑论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了。

    鲁省方面不用多说,诚意杠杠的:将嘉谷农牧认定为渔业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按75%的比例予以加计扣除;对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最让齐政高兴的,是中科院海洋所的周院士和国家海洋大学的董教授联袂向农业部递交提案,阐述了“黄海冷水团开发”的必要性,其中就包含了“屯渔戍边”的设想,果不其然,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在高层的推动下,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水科院、国家船级社等众多涉海科研院所,都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这比嘉谷得到一笔巨额贷款还要让齐政感到兴奋。毕竟,“黄海冷水团开发项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嘉谷不缺钱,但缺少能独当一面的高级专家。

    普通人没有注意到,业内人在观望,但我国海水养殖从“黄水”向“深蓝”的革命性跨越,就这样低调地拉开了序幕。

    ……

    距离鲁省日昭市170海里以外的一处礁岛附近。

    这片海域地处暖流与黄海冷水团交汇处,历史上盛产乌贼、对虾、贻贝等,尤以乌贼汛为最。但由于长期滥捕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以及孤岛补给不易等因素,附近海域早已变得冷清。

    而这正适合作为“黄海冷水团开发项目”的海上研究基地。附近的8000公顷海域,都被规划为嘉谷黄海渔场的研究试验区。

    大型养殖工船还在纸上,附近又没有邳山岛这样的海岛依靠,只有中船为研究团队改造的一艘大型旧油轮,作为“驻扎基地”,可比嘉谷建设第一个渔场的时候艰难多了。

    但相比于驻扎环境,船上的周院士和董教授等人,更关注附近的海域环境。

    “真是贫瘠啊!”无论是水下机器人的拍摄,还是潜水员的观察,都能得出这个结论。

    不同于嘉谷渔场已经形成的生机勃勃的生物链,这片海域的海藻床或牡蛎礁等基层生态环境几乎荡然无存,海洋生物唯见零零散散的小鱼群。

    “很多时候,没有亲眼目睹,人们根本不知道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状况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周院士喟然长叹道:“在黄海,上个世纪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白姑鱼等,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角,变成了蓝点马鲛、鲐鱼和银鲳等,这都是位于食物链更下一层次的次生物群落啊!平均营养级下降了多少啊……”

    董教授心有戚戚地点点头。

    海洋渔产的变化太快,一直是像周院士和董教授这样的老一辈水产人心中的痛——他们犹自沉浸在对野生大黄鱼的怀念里,但是如今的国内渔场,多是像这片海域一样,只见巴浪鱼等低值鱼的身影。

    而齐政这样的新一代水产人,没有那么多感慨,反而更多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终归有一天,我们的领海会重新恢复富饶之景!”

    想起齐政曾经语气平淡说的这句话,周院士和董教授相视一笑:“年轻人的世界啊!”

    没有任何的调侃,只有满满的憧憬——只要亲眼见过嘉谷建设的“海洋牧场”,都不会怀疑其中的分量。

    譬如眼下,在建设深海网箱探索冷水团养殖三文鱼之前,嘉谷首先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和海藻床,打造海洋生态的基石——这是齐政做出的决定,甚至亲自带队建设。

    “老董,你相信不?据说美国有一个很宏大的计划,要在外海大规模建设海洋牧场,将整个大陆架打造成海洋牧场;岛国也有类似的计划……但我认为,我们国家有嘉谷,没准更早完成这一壮举!”看着远处有条不紊投放人工鱼礁的渔船,周院士突然说道。

    董教授迷了眯眼,倒是想不到老友对嘉谷的看好到了这种地步。

    要知道,美国是海洋牧场建设最有特色的国家之一。人家投放的大型鱼礁,是报废的商船、退役的军舰和航母……截止目前,美国海洋牧场创造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过500亿美元。

    岛国的花式更多,又是增殖鱼礁,又是浮式鱼礁,借此发展休闲游钓,据称一个鱼礁群每年可以获得280多万元的利润……

    而国内呢?海洋牧场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而且,我们的生物资源禀赋和现状远不如美日两国——他们的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所以他们的海洋牧场主要是集鱼和增殖,强调的是增加捕捞量;而我国近海的海藻床、海草床、牡蛎礁或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环境,毁坏极为严重,已经面临无鱼可集的窘境,更需要兼顾修复生态环境和增加渔业资源量的功能。

    起步晚;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而且嘉谷也只建设过一个渔场,难说具备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