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12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第553章 国家名片,超级工程

    无论是在发改委胡主任眼里,还是在齐政眼里,亦或是在国家大佬等人眼里,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都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工程,它还附带着强烈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政治上,仅从国际上来看好了。关注土地问题的第一个全球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十五年来,阶段性目标愈发清晰——“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作为全球治沙“尖子生”,中国一直向国际社会宣布履约自愿目标,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嘉谷的治沙工程,正好与国家这一意图不谋而合。

    经济上,哪怕向沙漠要粮性价比不高,但利用沙漠里大量空置的平地,以及充沛的阳光资源,生产生物能源,难道不香吗?

    这种既可以做成“国家名片”,又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只要不是脑袋瓦特了,都会大力支持的。

    唯一忧虑的是,袁院士的跟踪研究生态环境影响的时间还太短,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就是有代表性的。

    嘉谷虽然证明了自己有能力运用大量的资源,来完成更大的项目。但就时间上来看,嘉谷开发沙漠也就几年的时间而已。

    这么短的时间,并不足以令投资人感到安心,无论是私人投资人,还是“机构”投资人。

    而比起经济上的损失,国家名片受到损害,是更加不可接受之事。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再缓上几年,让中科院的数据模型更加完备,再加大投入,才是政治正确。

    但对于能开挂,能确保项目不失控的齐政来说,国外如潮般的反对,反而是件好事。

    不是说外国人反对的,我们就一定要赞同;而是在袁院士证明了嘉谷开发阿拉鄯沙漠区会形成正向循环的前提下,海外的反对,让国家终于也下定决心,誓要把阿拉鄯沙漠治理到底。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刺激,就不会下定决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石的半导体产业,在美国一再制裁我们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之后,国家才痛下决心,大手笔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以突破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

    11月底,在发改委的协调下,嘉谷与国投集团联合成立阿拉鄯沙漠基建基金,募资1000亿元,投向作业道路、管道管网、覆草固沙等沙漠治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这是沙漠治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案例,震惊了产业界、资本市场。如此大手笔,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国家意志,看到了政府对全面治理开发阿拉鄯沙漠区的魄力。

    与此同时,中科院公布了阿拉鄯沙漠“深层循环水层”的地理大发现成果;“两漠水库”工程在水库主体大致完善的情况下,二期工程,即修建通过腾格里沙漠的水道,绕过贺兰山向黄河补水的东线工程,正式通过审批,即日动工建设。

    主流媒体也定调,将“两漠水库”工程和阿拉鄯沙漠治理开发工程,称为“超级工程”,是“国之重器”!

    别看我们国家在国际舆论上没有多少话语权,但是在国内,战斗力还是杠杠的。

    “阿拉鄯地区,虽然坐拥三大沙漠,但在历史上曾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甚至享有“居延大粮仓”的盛名。

    如果说沙漠是大自然的惩罚,那我们就要做出一点弥补。

    如果每一代人,都只索取自然资源,把治理交给下一代,终究会让人类无以为继。

    而我们也见证了,用勤劳的双手、科学的理论,终能力挽狂澜、全力回天。

    这样的盛事,一生见证一次,已足够震撼。

    治沙,关乎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治沙与治国,在当代,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向土地荒漠化宣战,中国在行动!

    维护共同的地球家园,中国在行动!

    守卫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国在行动!

    ……”

    央视播放的关于嘉谷开发出的绿洲和“两漠水库”的纪录片《超级工程》,让人热血沸腾。

    中国人,对于“大”的追求,简直是刻到骨子里的。

    买房子要尽力买“大”房子;买手机要“大”屏幕;看电影追求“大”制作;连称赞都以“大”为尊……将几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变为耕地,将可循环的深层地下水滋润整个西北,这样的超级“大”工程,足够振奋人心!

    在主流媒体的力挺下,之前舆论对于嘉谷开发沙漠这一行为的谴责,就如雨打风吹去,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气候了。

    ……

    回到嘉谷总部,看着陡转的舆论形势,齐政乐了:“有国家做背书就是牛啊!”

    这就是嘉谷公关部的舆论战战略,根本无需与绿和组织硬碰硬,只要趁此机会,将嘉谷沙漠开发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内的舆论就迎刃而解了。

    绿和组织是头铁,国际影响力也很大,但在中国这一亩三分地上,还轮不到他们撒野。

    与国家意志对抗?那不等于是送人头吗?

    你看他们组织的所谓“抗议活动”,对于阿拉鄯沙漠区正在建设的“两漠水库”就选择视而不见,而是只选择针对嘉谷沙漠开发基地,不就是“柿子挑软的捏”吗?

    王昱业就笑笑道:“有国家做靠山当然好,但压力也不小啊,说得难听点,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啊!”

    齐政耸耸肩:“没办法,谁让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呢?”

    嘉谷虽然资源充沛,但几亿年形成的生态系统,被几百年的现代文明破坏,想用几十年把它恢复,谈何容易。

    资金资源自不用多说,即使是1000亿元,洒到阿拉鄯沙漠的基础设施建设里,也就打个水漂。

    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缺的不仅仅是人才,还有大量普通劳动力。西北沙漠毕竟不同东部地区,生活称得上是艰难,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甚至连东部的小城镇都不如。如果全靠嘉谷组织人力,成本之高可想而知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要系统地治理开发沙漠,连国企都算上,也找不到一家比嘉谷更合适的了。

    有了水,在沙漠里把树养活不算难,但要真正发展出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自主可控的沙漠产业,齐政只想叉腰呐喊——还有谁!

    而如果能完成这一超级工程,那么,嘉谷就等于是站在了顶端。

    相比开发阿拉鄯沙漠带来的种种好处,所谓的负面效果,简直不值一提。

    ——国内对嘉谷的谴责已经不成气候,但是国外依然是冷言冷语当道。

    齐政却更不在意了:“要做大事,还怕被骂吗?爱因斯坦还因为原子弹而备受责难呢。再说了,现在,挑事的绿和组织应该顾不上骂我们了吧?”

    王昱业露出微笑:“呵,他们都自身难保了。”

    ……

    第554章 三巴掌

    中国的沙漠开发计划露出全貌后,被海外媒体称为最疯狂的举动!

    虽然中国在基建上往往能建设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巨作,被誉为新世界奇迹的不在少数。当将一块与印第安纳州大小差不多的沙漠区,改造为“超级绿洲”,还是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

    因此,哪怕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嘉谷的沙漠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海外主流媒体依然是保持冷嘲热讽的居多。

    绿和组织当然想要对嘉谷进行穷追猛打,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麻烦大了。

    首先是他们的前主席,绿和组织的创立者之一,帕特里克·摩尔,在抵制绿色和平谴责嘉谷开发沙漠的活动中,出人意料地站到了嘉谷一方。

    他表示:“尽管我也认为盲目开发沙漠的后果难以预料,但所处环境不一样,资源禀赋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在科学的规划下,如果能将沙漠改造为绿洲,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更令人震惊的发言还在后头,他公开批评那些绿和工作者正在利用环境问题进行政治投机:“环保运动已经变味,那些人用绿色词汇来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们的环保主义理念,已经不是建立在科学常识之上,而是建立在道德优势上。问题是,极端主义的暴行能称之为道德吗?”

    尖锐的批评,立刻引来了绿和组织成员的反驳:“这个撒谎的胖子,显然收了某些公司的钱。”还有绿和组织成员说,帕特里克只是绿和组织早期的成员,并非创立者。换言之,他被“驱逐”了。

    媒体要的是新闻,只要有爆点,他们才不管上一刻是不是还在附和绿和组织的观点。

    而绿和组织的“内战”,是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啊!

    从美好愿望出发的社会运动,总是走向了对立面。创立人一手“划亮了环保运动的火柴”,却引来了熊熊烈火,火势如此迅猛地吞没着一切。

    媒体一日不在头版头条报道他们,他们就会浑身不自在的绿和组织,终被自己的名声所累,也不知道他们对于这样上头条高不高兴。

    至于帕特里克为什么会站嘉谷?嗯,他此前就在转基因等问题上与绿和组织产生分歧,甚至还被骂作“环保人士中的犹大”。

    最关键是,嘉谷最喜欢支持科学的进步了,对于这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生态学博士,赞助点“研究经费”,总不过分吧?

    第一巴掌,啪!

    绿和组织还没从“背叛”中回过神来,澳大利亚广播电台点燃了第二把火:“据内部人士透露,绿和组织内的高层拿着相当于跨国公司管理层的高额年薪,住在高端社区。而基层员工的薪水却很低,低于同等毕业生水平,仅靠一腔热情支撑。薪酬体制的不公,与其公正平的理念格格不入……”

    绿和组织国际项目总监马上站出来,公开表示:“我们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正确的地方。我们的组织是一块干净的石板……”

    但他刚站出来为组织打包票没两天,他自己就成了“干净石板”上的“污点”。

    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接着爆料,这位总监一直乘飞机往返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和总部所在地,花在通勤上的高额费用,都是由绿和组织承担。

    且不说花费的问题,此前绿和组织一直曾呼吁人们减少航空旅行,但他们的高层却是这种“以身作则”,简直了。

    消息一出,不但外界对绿和组织产生了质疑,连组织内部的基层员工都迷茫了。究竟是谁背叛了当初的理想?

    在澳大利亚,还有参议员提交议案要审查绿和组织,因为他们经常公然触犯法律、使用暴力,还经常吹嘘就这样干。

    嗯,不用怀疑,背后确实有嘉谷的推动。

    之所以选择澳大利亚,是因为绿和组织与澳大利亚政府间的关系弄得很僵。就在不久前,绿和组织成员在澳大利亚非法潜入转基因实验基地,摧毁了转基因试验田,却声称是为了公共利益。

    姑且不论转基因食品的对与错,这样的举止显然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的。刚好,嘉谷在澳大利亚收购了最大的糖厂后,也有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在总部公关部的指示下,嘉谷糖业联合了澳大利亚激愤的科学界和农业界人士,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绿和组织”行动。

    第二巴掌,啪啪!

    而最致命的一巴掌,来自欧洲。

    英国媒体曝光了绿和组织的财政丑闻。

    事件的过程并不复杂。欧元危机肆虐欧洲大陆,绿和组织员工坚信,欧元将继续贬值,于是他私自挪用公款,与证券经纪公司签署了价值数千万欧元的货币兑换合同。谁知事与愿违,在欧盟决定救市后,欧元不降反升,白白蒸发了数百万欧元。

    他们的管理者完全没有发现这笔交易,也就掩盖不了损失了。丑闻一爆出,绿和组织简直被打得晕头转向。

    尽管绿和组织迅速将过错归咎到了签署合同的员工身上,并在第一时间辞退了该员工,同时发表了致歉声明,承诺“会尽一切努力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但大错已经铸成。

    他们最大的损失,并不是金钱,而是千辛万苦树立起来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公信力,因此次金融丑闻瓦解殆尽。

    在德国,绿和组织失去了700多位固定的捐赠者;瑞士绿和组织写了一封信给支持者,请求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宽恕”,但支持者回道:“太失望了,30年来,为支持组织活动,我省吃俭用,但现在我将停止捐赠,再观望一段时间。”

    ——这一次的主力,是嘉谷金融部。多年来连续不断的投入,让嘉谷金融部在国际资本市场结成了一张不容小觑的“信息网”,调查一下绿和组织的投资情况,可谓是牛刀小试。

    第三巴掌,啪啪啪!

    作为全球最大也是最出名的环保团体之一,绿和组织在这三连击之下,声势大跌,就没试过这么惨的。

    有心人自然能发现,这背后有嘉谷的身影,反而深深体会到了嘉谷的不好惹。

    尤其是第三巴掌,来得太狠了。关键是连绿和组织管理层都不知道的漏洞,嘉谷是怎么发现的?如果与嘉谷敌对,谁知道打击从哪里来?

    这很难让人不对嘉谷更加忌惮。

    而这就是齐政想要的——要不是后世记忆里刚好有绿和组织这一丑闻,嘉谷还真的很难让他们伤筋动骨。

    现在嘛,好好享受未知的恐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