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06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齐政凝神思考片刻,突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对魏明道:“你帮我打一下豫省高官的秘书的电话。”

    魏明一个激灵,连忙掏出手机通讯录。

    一会儿,电话另一头接通,只听齐政道:“杨秘书你好,我是嘉谷的齐政,我有个情况,想向吕高官汇报一下,不知道是否方便。”

    “具体是什么事?”电话另一头的声音温和且简洁。

    齐政同样简洁的回答道:“关于豫省农业如何做强,嘉谷有个农业产业集群的投资规划,我想先同吕高官沟通一下……”

    一旁的谢开济听得眼皮子直跳,老大,你确定这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钱”压人?

    ……

    第714章 使粮入库,不如使粮入市

    豫省的吕高官,对于齐政的拜访还是很重视的,从他腾出三十分钟的时间给齐政,即可见一斑了。

    毕竟,作为执掌一省的封疆大吏,他是真正的日理万机,每天不知道要过眼多少重要的事务。能专门腾出三十分钟与齐政单独沟通,已经是非常奢侈了。

    上一个能得到同样待遇的企业家,还是富士康的郭台铭董事长,得到的回报就是吸引了富士康在豫省投资建厂,解决30万人的直接就业问题。

    在吕高官眼中,齐政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因为在豫省经济发展的定位中,绕不开的一道坎是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豫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按照目前的粮食供应格局来计算,全国粮食生产新增量很大一部分还是要寄托在豫省身上。譬如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曾对吕高官表示,如果今明两年,豫省粮食产量能实现100亿斤的增产,他将专程到豫省表示感谢。

    站在决策层视角看,论自然资源,豫省在全国范围内算不上是家里有矿的,为数不多的一点矿产资源还集中在中西部和山区。作为腹地,工业条件也不算突出。唯有土地还算肥沃,水系在北方来说也比较发达,适合务农。

    但站在地方视角看,哪怕是种植经济作物,其利润率也往往高于种粮食。种粮资本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豫省相当于牺牲本地经济增长为全国人民提供粮食,这心里能不有怨气吗?

    当然,站在吕高官的高度上,国家战略还是要服从的。但让豫省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也是中央交给他的重任。

    可是工业和服务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既考验自然禀赋,也需要日积月累。

    而农业呢?以豫省目前的农业技术和规模化水平,种粮成本很高,收益则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给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也不过是在尽量不让农民亏本的基础上,让他们多赚一点点,利润很薄——除非是像嘉谷一样种粮。

    “……我听说,嘉谷在大举推广小麦新品种。继‘嘉豆13号’之后,嘉谷在小麦上又有突破了吗?”会面之初,吕高官就饶有兴趣的问道。

    人家也是经常听报告的人,小麦生产在豫省农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方面的动态,多多少少也是了解的。

    齐政简单介绍道:“不敢比拟‘嘉豆13号’,‘嘉豆13号’在大豆产量上实现了革命性突破。嘉谷现在推广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大多是在品质上有所改良,但产量上并无太大改进。”

    “这么说,还是会对提高小麦产值有帮助喽。”

    齐政轻轻点头:“的确是这样。很多人说农业是天然的弱势产业,我倒觉得,农业比重大,既是短板也是特色。”

    “你说得对。”吕高官温和的笑道:“作为粮食产出地,保证粮食出产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还是存在的。但如何两者兼顾,就很值得考究了。我是希望齐董能带来些好消息的。”

    齐政小小地谦虚了一下:“其实也说不上是什么新鲜的想法,主要就是壮大豫省的农业产业集群,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豫省现在也初步形成了两个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一是以小麦-面粉-面制品深加工为主的粮食产业群,二是以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为主的畜产产业群。嘉谷是有点野心,想推动着两大产业集群的升级,并催生更完整的产业链……”

    吕高官讶然失笑,道:“这你就不用谦虚了。如果把产业集群比作是森林,那嘉谷作为龙头企业,就是关键性的树种,同时也是优秀的护林人,这种竞争力是业界公认的。”

    齐政也笑了笑,接着道:“我是这样想的,在粮食产业群,嘉谷通过新品种引导和产业链条迂回,带动关联加工企业专业化分工,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增值的作用。要知道,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产值和粮食产值之比达到5:1,豫省现在只到1:1……”

    “在畜禽产业群,嘉谷一是可以提供优良牛种、优良猪种,二是打算建立畜禽废弃物能源化和肥料化生产基地……”

    “除此以外,嘉谷想在豫省建设国内首个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吕高官敲着桌子的手指一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齐政解释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农业应该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农业之路,但现有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落后。而嘉谷在品种研发、籽种培育、有机肥、土壤测试改良、卫生防疫、田间管理、粗精加工等方面有较强的积累,希望能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农服产业集群。以发达国家以及嘉谷过往的经验看,农服产业能吸引大量农民成为职业化农人,实现工资化收入……”

    吕高官很高兴道:“这是个很好的想法。”

    人口压力也是豫省农业发展的一大桎梏,论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豫省仅次于黑省和蒙省,可是前两者人口密度都没有豫省大——单单是农业人口,豫省就有6000多万,不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任何现代化都无法实现。

    齐政却是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有些沉重:“但再好的计划,也容易被下面的和尚念成歪嘴经。农民合作社是嘉谷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豫省的一些基层干部和国有粮食购销系统人员,还是抱着简单粗暴的观念,认为种粮入仓就万事大吉了,很是抵制嘉谷推动合作社落地。就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国储粮有人跟我说,嘉谷最好保持现状,不然就太不懂事了……老实说,我都觉得有点好笑。”

    吕高官听的表情严肃了一些,道:“还有这回事?”

    齐政苦笑着点头:“我不是说粮食收储不重要,但就目前的形势看,国家粮仓已经被挤爆了啊。我觉得,使粮入库,不如使粮入市。我不相信那些人不了解这一点,怕就怕在,他们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装作看不到这一点……”

    话说到这份上,齐政的告状意图已经表露无疑。

    吕高官略作思量,很快道:“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观念落后是一方面,眼睛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地方主义,搞个体主义,又是一方面……这样,小杨,你一会去有关部门,了解一下这件事。”

    “好的。”吕高官的秘书微微点头。

    转过头来,吕高官又和颜悦色的安慰齐政道:“齐董不要担心,我们会尽可能的杜绝此类现象。嘉谷的农业产业集群计划,是豫省农业升级的希望,你大胆投资,省委就是嘉谷的后盾……”

    齐政感受着吕高官的殷殷诚意,心中安定不已,再想想国储粮分公司的李总等人,心里默默的给他们点个蜡:呵呵,以为咱会跟你们纠缠吗?比起请客送礼、说恭维话、迎来送往,哪有釜底抽薪来得爽。

    ……

    第715章 曾经的温水煮青蛙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新的消息传来。

    如果不是省委办、省农业厅不停地与嘉谷沟通产业集群的实施规划,齐政都以为自己白告状了。

    直至在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豫省代表团强烈呼吁要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去库存”,这个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一时之间,对于“去库存”的呼声响彻全国,粮食期货市场都给出了剧烈反应。政府多部门,多领导,也纷纷表态:从国内粮食生产发展要求上看,“量”上的发展已近极限,需要让一些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回归市场,重点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粮食局派出巡视组,对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国储粮分公司进行巡视,重点打击分公司插手地方粮食系统、粮食企业经营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国储粮内部监督管理。

    嗯,一般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少数消息灵通人士,才会将目光投向嘉谷——那是引起波澜的源头。

    分公司会议室内,齐政靠在转椅上,战略部的丁显正用一贯冷静的语调,为大家汇报这段时间的行业波涛。

    “太好了,‘去库存’终于不再停留在象征意义了,调整农业结构的利好政策终于有望了。”谢开济听闻农村工作会议的指导性发言,不禁击掌叫好。

    但丁显脸上没多少高兴,淡淡道:“不能高兴太早。事实上,各方关于‘去库存’的呼吁,就从未停歇。但要想让粮食政策市场主导地位变动,重构粮食价格市场机制,不是开一两个会议就能解决的。”

    齐政缓缓点头。

    实话实说,也不知道是嘉谷的农业产业集群计划吸引力太大,还是豫省对兼顾保证粮食产出和经济发展的渴望太强,豫省闹出的动静已经超乎了齐政的预料。

    体系内水深无比,齐政对此不欲多说,转而问道:“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进行得怎么样了?”

    丁显眨眨眼,却是推出了一个年轻人。

    “这是顾维钧,豫省农业产业集群的计划最早也是由他制定出目标和发展重点的,不妨由他来说吧。”

    齐政将目光转向一位二十七八岁,头发凌乱,身材瘦弱,带着厚厚眼睛的年轻人。

    这位与历史名人同名的年轻人,别看一副连打了几天几夜电脑游戏的超级玩家的模样,但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看得出来,丁显很器重这位天才。齐政也知道他,毕竟战略部好几份重要的文件上,署名都是顾维钧。

    他是学数学出身,但在嘉谷战略部,他是一个“计划经济设计师”的角色定位。

    像豫省产业集群这样的大型工程,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人,想设计就能设计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天才,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而且有天赋和适宜的机会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这种本领。好的设计师和不好的设计师之间的水平差距,可能造成十数亿元的成本差。

    顾维钧在齐政的打量下有些紧张,抓抓头发说道:“老板,豫省方面对于产业集群规划还是很积极的。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豫省方面更不愿意看到每年有超过一半的粮食囤积在仓库,而无法进入加工流通环节……”

    在座几人相视一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官员来说,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政绩依然是靠gdp数据来体现。将粮食压在仓库里,那就只有原料的产值;但如果进入加工产业链,每多一环就能增值一层,还能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简直美滋滋。

    以前不是不想,但一来有托市收购政策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导致原粮价格只涨不跌,市场粮食加工转化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来嘛,政府毕竟不能越俎代庖,农业产业集群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这不是也缺少像嘉谷这样有着超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吗?

    或许是进入了角色,顾维钧身上的紧张渐渐消失,汇报的声音都大了很多:“另外,嘉谷在调整水稻种植结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给了豫省方面极大的信心……”

    是了,嘉谷给稻谷收储带来的变化,也许才是豫省力挺嘉谷的最大信心。

    有些人可能早就疑惑了,嘉谷在稻谷种植上的圈地规模不是更加庞大吗?为什么不会引起国储粮的反弹?

    这是因为稻谷的特点所致——相比于小麦、玉米等其他主粮品种来说,稻谷更不耐储存。根据储备粮的存储要求,稻谷是两年一轮换。而小麦、玉米等,则是三年,甚至更长。

    所以,哪怕国内60%以上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粮食储备中最庞大的库存品种却不是稻谷。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嘉谷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展优质水稻的产销合作模式时,国储粮并没有太大顾虑。而等到嘉谷影响的稻谷产量默默地超过5000万吨后,水稻整体种植结构也默默地发生了嬗变。

    做品牌大米的加工企业无不大力发展优质稻,以满足企业常年需求。国储粮也希望收购优质稻,这样能缩小进出库价差,而且也能收购到优质稻。换而言之,水稻市场开始习惯了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慢慢形成了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

    这种变化,犹如温水煮青蛙,身在其中的人,在嘉谷十多年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习惯了。

    而在小麦市场上,益海嘉里等竞争对手因畏惧再次被温水煮青蛙,一拥而入;嘉谷因有了十多年的积累,也有了能力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但相对的,反弹也就猛烈了。

    适应了小火慢炖打法的谢开济,皱着眉问道:“三大产业集群一起上,投入会不会太大了?我承认砸钱是爽,但集团还有好几个窟窿呢……”

    顾维钧却笑了,镜片后面闪烁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华彩:“谁说我们要砸钱了?”

    ……

    第716章 家底有多丰厚

    不靠砸钱?

    嘉谷农业的老谢同志第一个不相信。

    或者说,相信的同行也没几个。

    虽然因为牵扯较大,农业产业集群计划至今还未敲定投资规模,但当风声透露出去后,谢开济碰面的同行,要么是“该死的狗大户”式羡慕嫉妒恨,要么是“万恶的金钱”式感慨,就没人觉得嘉谷不是以“钱”压人。

    顾维钧却是不为所动。

    他是真的不觉得嘉谷需要在这个计划中投入太多真金白银。

    农业应该是目前现代化改造程度最落后的产业之一了,但反过来说,以农业的体量,这又是蕴含着巨大商机的一个行业。

    他也从不认为社会上缺的是投资资金,只会缺好的投资项目。具体到农业领域,缺的就是好的技术或模式,或者说,是成熟的好技术或模式。

    就如很多农户都知道“稻渔共生”是个很好的生产模式,对比单纯的种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一亩稻田放多少鱼苗?什么时候放进去?天气突变导致水田缺水或水涝怎么办……缺乏成熟的技术应用,你就只能看着概念流口水,或者兢兢业业地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最后还未必成功。

    如今的嘉谷却不缺成熟的技术应用。

    顾维钧很是兴起的反问了一个问题:“说到底,大家知道嘉谷的家底有多丰厚吗?我说的是技术上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