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20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当然,有人会问,农民不也可以纳入征信体系以提高违约成本吗?问题是,不少农民年纪都较大,既不需要去银行贷款,也很少外出务工,征信出现问题后的贷款、不合作等限制,人家根本不在意。

    不等女记者再提问,齐政迷了眯眼道:“如果可以,谁不想轻松点?这次强硬诉讼,我们所需耗费的金钱、时间、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还不算给嘉谷带来的声誉伤害。但即使我们胜诉了,又能收获什么?当事人会承担法律责任,但经济赔付是没多少的。我们为何要一意孤行?”

    记者配合地问:“为什么?”

    “是因为想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世间事并不是谁弱谁就有理。”齐政缓缓道:“我看到很多媒体,自动就站在一个‘扶弱’的立场上。我不会说这不应该,但法律和人情都对破坏规则的‘弱者’网开一面,那遵守规则的人拿什么自保?”

    齐政说完,周围的记者同时陷入思索。

    在不少人的固有观念中,估计是认为“弱者即有理”。

    齐政一向觉得,反驳这种观点没有意义,消灭才是正道!

    在有法可依执行必严的条件下,卖惨示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了生存空间和不当利益,不用反驳,它们自然会消失。

    齐政表情淡然,道:“不过,嘉谷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我们没有让合作社社员意识到违约的后果,培养出信用契约意识,以至于闹到了今天的地步,实属我们的过失。不过,这也是亡羊补牢的一步。我很赞成胡适先生的一段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静默了一瞬,在齐政右边的年轻记者面带敬意地提问:“齐董,那嘉谷还会继续推行合作社模式吗?”

    齐政抬头向远处看了几秒,肯定回答道:“会!”

    ……

    第738章 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齐政接受采访的当天,国内十多家主流媒体就报道了采访结果。

    他不偏激,也不仇视谁,一句“讲规则”,很好的展示了中国新一代企业家领军者的风采。

    网上都在讨论齐政和他的“非你弱你有理”。

    如果换一个“食肉者”这么说,网友免不了会吐槽“你是站在既得利益阶层,当然是希望人人遵守有利于你的规则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齐政领导的嘉谷,一向是走“扶弱”的路线,就算是最大方的慈善家,也不敢说帮扶的“弱者”能够比拟齐政。

    所以,齐政敢说,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反驳。

    当然,总有一小撮心理阴暗的人,喷着道“以前是没触及到嘉谷的切身利益”云云,但这永远不是主流。

    虽然齐政没有喷谁,甚至提都不提背后的挑事者,但广大网友们表示,在这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度,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铿锵有力的“硬怼”了。

    更为关键的是,对齐政的看法,很多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很简单,在社会上谁没见过几次“谁弱谁有理”的人或事?

    譬如当下,机动车和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不管行人有无违规,一般都是机动车承担主要责任,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社会规则,也是交警部门处置此类事故的常态。

    ——现实有些人总是抱持着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心理,理直气壮地歪曲规则,觉得全世界都得让着他们,如果有人不这么做,就是不善良、没有同情心。

    网友们纷纷给齐政的采访点赞:“虽然嘉谷与违约合作社之间的强弱之势一目了然,但我觉得齐老板做得对。告别‘谁弱谁有理’是一种进步,不仅仅是农业,从‘谁弱谁有理’到‘谁错谁担责’,规则意识应该在全社会得到重视和确立。”

    不过,对于齐政最后一个回答,多数人觉得他是言不由衷。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是我被这群白眼狼伤害到了,怎么也得后悔了。就算以后再合作,怎么也得缓几口气,考虑清楚再说。”

    然而,似乎是嫌网友们对齐政不够信服,嘉谷站出来声援自家老板了。

    嘉谷在自家官博上,还有几个主流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

    ——永洛村所在的时朝乡,是黔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30%的居民是贫困户。

    从最近的市区开车过去,约要五小时,到了深山,往前走,再往前走,走到怀疑人生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

    这里闭塞到什么程度呢?进出只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车子进不去,一直要靠步行;村民们养的猪,永远比别人卖得便宜,因为太远,猪贩子走过来太辛苦,不便宜他们不肯收,一斤猪肉如果别人卖10块钱一斤,这里只能卖5-6块钱一斤。

    嘉谷系合作社进驻的2009年,奥运会在前一年举办了,后一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但这里的很多人,才见到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

    地倒是不少,因为很多人出去后再不回来,地都荒了,谁爱种就种。合作社就是将村民的土地租过来,再想办法大面积种植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赚到的钱分给大家。

    由嘉谷农牧牵头,发现这边很适合种植一种非常适合猪的保健饲料——蒲公英,自然而然的,蒲公英大规模种植了起来,嘉谷养猪场也进驻了过来。

    现在,村民家门口通了水泥马路,原本一家一年的全部收入只有不到1万元,如今一年一个人能挣5-6万元……

    ——花谷村所在的凉山地区,同样是川省有名的贫困之地。

    穷到什么程度呢?以前是人畜混居,不仅是那种一层猪圈二层住人这种混居,还有人和猪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的混居。村民们可能一生只洗澡十几次,因为住在高山上,缺水。

    当地人很早就知道适合种植红豆杉,但没有任何帮助。一是必须有了规模才有效益,但没钱谈个屁的规模。二是大面积种植需要各种技术,普通农民吃不消。

    依然是嘉谷合作社进驻,将村民们的地合起来,与嘉谷自建的红豆杉基地一起,种上了红豆杉。

    如果是一般农产品的价格,将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能给予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给当地提供几十到上百个月薪三千的农业产业工人的岗位,从事这些工作的往往还是当地中老年人,年青人还是会跑到外地打工挣钱。

    但红豆杉产业不一样,其附加价值更高,还通过林下养鸡等延伸产业链,提供的岗位数以千计,也让这个贫困的地区产生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农村慢慢能留住人了!

    合作社还修了小水库,让每家有了水源,又捐赠了太阳能热水器,起码,村民们的生活习惯慢慢的改了过来……

    ——视频的最后,是嘉谷今年相继与滇省、川省、黔省三地扶贫开发办公室签署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协议的场景,将大力推动嘉谷系合作社落地。

    ——最后的最后,是两句旁白:社会的进步往往是这样很小心地向前挪动脚步的,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社会终究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看到这个短视频的人们,很少有毫不动容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又有多少人知道,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像被一把刀切成了两个世界。

    即使嘉谷合作社改造了至少三年,有所进步,但与东部最发达的沪市相比,依然恍若两个世界。

    嘉谷通过展示两个合作社的落地生根,展现了嘉谷系合作社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付出——视频中没有展示当地人对嘉谷合作社的态度,但想来,绝不会是“背叛”。因为,嘉谷系合作社的落地,对他们而言,就是大雾里的明灯。

    网友评论中有一句话被顶上了榜首:“我想,嘉谷没说出来的话是,当你们在为所谓的‘剥削’而替被嘉谷起诉的合作社抱不平时,别忘了,还有很多地方,连‘被剥削’的资格都还没有!”

    ……

    第739章 嘉谷是个好公司

    随着嘉谷的发声,舆论更加纷纷扰扰。

    而当所有人都以为齐政正在总部坐看风云的时候,他已经身在滇省了。

    为的,正是嘉谷与滇、川、黔三省的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

    其实,当嘉谷与自家旗下的合作社的纠纷闹大后,最紧张的还不是双方当事人,而是刚与嘉谷签署了扶贫合作的三省。

    可不是憋着劲吗?从省一把手,到下面的基层干部,全都盯着嘉谷呢。大家可都指望着,嘉谷系合作社能够顺利落地,带着三省连片落后地区的人闯出一条路来。要是嘉谷因此心灰意冷了,他们怕不是要口吐芬芳了。

    事实上,在事情闹大后,除了被起诉合作社所在地的领导,三省领导是最先打电话对齐政表示支持的人。

    齐政刚到乌蒙山连片贫困区后,滇省扶贫办关主任就跟上了。

    “程高官本来是想来的,时间有点不凑巧。”关主任像是解释似的,开了话题,又道:“不过,程高官说了,等乌蒙山嘉谷系合作社正式成立的时候,他一定会来捧场。”

    齐政含笑点点头。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省内一把手是不会出现在今天这个场合的。

    不是说齐政没这么大的面子,而是齐政此行只是考察,他个人的意愿还是以低调为主。

    那今天是什么场合呢?

    是动员乌蒙山地区群众加入合作社,敲定种植项目的场合。

    乌蒙山地区跨越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这里有着贫困地区共有的特征,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要么怎么说嘉谷是最适合协助扶贫开发的企业单位呢?像这样的落后地区,除了土地,几乎什么优势资源也没有。换言之,除了开发农业,也几乎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当然,在这种土地贫瘠的地区搞农业开发也不是什么易事。

    不过,这难得住一般人,难不住嘉谷。嘉谷农业公司考察了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以后,打开自己的技术库,就像机器猫掏出宝贝一样,拿出了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反季节土豆,也就是冬土豆。

    冬土豆十一二月份种下去,来年三四月份上市,芽眼浅、个头匀、淀粉足、口感好,很适合鲜吃,在全国都是最早上市的新土豆,是俏货。

    反季节蔬菜种植的有不少数,但是反季节种植土豆还真是不多见,理所当然的,当地农民一开始根本不识货。即使嘉谷技术员们百般讲解说服,农民就是不配合,不愿意种植冬土豆。什么冬土豆?没听说过,不知道,不会种。你们大公司当然会,我们农民大字不识一筐,啥技术也不懂,跟你们城里人可比不了……

    直到当地一位颇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听说了,带动一批老乡在嘉谷的指导下种植了冬土豆,嘉谷包购包销。三四个月的时间,每亩地就挣了7000多块,这一下,当地可算是轰动了。

    心动以后就是行动啊。当地人种植冬土豆的积极性就有了,嘉谷系合作社才找到了落地的基础。

    可以说,前十年里,嘉谷在全国各地一直专注干这样的事情:

    各地的农村大同小异,农民由于钱少甚至根本没钱,几乎经受不起任何风险。为了对抗这种脆弱,农民要采取很多“保守”的策略。最主要表现为尽量按老规矩耕作,不轻易尝试新型农作物或者新技术。就算他们明知新作物的产量更大,收益更高,最佳策略也是不要轻易尝试。

    面对当地农民的不配合和不积极,嘉谷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积极深入乡村基层,亲自动手,把新产品、新技术的优越性,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呈现在农民面前。同时,在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各方面提供全套的服务和支持……一言以蔽之,嘉谷不是站在高处叉腰指挥农民干,而是撸起袖子和农民一起干,面对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农民当然不会再坚持“保守”策略,而是转而接受新产品、新技术。

    ——嘉谷系合作社就是这样遍地开花的。

    但这是个重生产、轻“教育”的过程,嘉谷系合作社的法制教育没有跟上——倒不是嘉谷人完完全全忽视了,而是不自觉地将法制教育放在了最后,直至这次合作社“退群”事件的爆发。

    正如齐政在采访中所说的,这不能说嘉谷没有错。如果那些合作社社员多懂一点法律知识,有一点契约意识,完全可以避免这起案件。嘉谷需要反省,也需要弥补。

    新生的乌蒙山区合作社,就是一个试点。

    齐政和关主任远远的看着动员会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层层叠叠,怕有数百人之多。一个白胡子老头拄着拐杖,在上面坐镇。

    “那就是杨老爷子,上过战场,公社时代是本地的一把手,即使退休后,在这儿有着很高的威望,也是他最先赞同与嘉谷搞扶贫开发产业……”关主任小声介绍道。

    齐政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老爷子。

    老爷子年纪是真不小了,但以齐政2.0以上的视力观之,他的眼睛却在闪着光,仿佛回到了往昔峥嵘岁月:“……安静下来!接下来让嘉谷员工给你们讲讲加入合作社的合同条款,给你们普普法,一个个都给我竖起耳朵来!”

    “喔……”下面顿时就是一片哀嚎。

    普法什么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是无聊爆了。

    嘉谷的法务部不是吃素的,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也为了保障农民们的权利,拟定的合同条款详细得让人发指。

    这有点像下载注册app,总有一份又长又臭的用户协议,对于用户来说,为安装一个软件而去看完一份冗长的协议,把每一条条款逐句读下来,想想都让人头痛欲裂。

    当然,注册app可以选择默认,轻易就“被同意”了一切条款。嘉谷系合作社现在却要经过社员的知情,想采取“默认勾选”都不行。

    杨老爷子举起了拐杖,像是演讲似的,中气十足的道:“干什么,干什么,打起精神来。知道什么叫依法治国不?就是要懂法。不指望你们治国,但要加入合作社,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懂规矩怎么行?要想过好日子哪有那么容易,不就是被普普法吗,我老头儿都能接受,你们凭什么就做不到?跟我说,你们做的到吗?”

    台下是参差不差的应和。

    杨老爷子很不满意,瞪着眼睛道:“瞧瞧你们这怂样,反季节种土豆都敢了,听听课却一脸怂样。这样好了,我跟嘉谷人说说,谁先学好了,就先教谁种冬土豆……”

    “学,我们都学。”这下子应和整齐多了。

    “这就对了。”老爷子满意了,霸气十足的摆了摆手,笑道:“我跟你们说啊,尤其是想当合作社干部的人,要是做不到倒背如流,大伙儿唾沫星子啐他。”

    想起嘉谷那厚厚的合同本,合作社候选干部们眼珠子都绿了,一脸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