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第573节

作品:《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屈市长一脸懵:“什么云锦?”

    “金陵云锦!寸锦寸金!”

    朱厅长激动解释:“这是金陵云锦!”

    听他这么说,屈市长有些懂了,这个锦囊好像是个了不得的东西。

    朱厅长打量着手中的锦囊,忍不住赞叹:“织造精细,锦纹绚丽,格调高雅,美如云霞,没错,这就是金陵云锦!”

    “金陵云锦?”

    屈市长念头一动:“是金陵的特产吗?”

    “以前是。”

    朱厅长激动之色略缓,解释:“织锦本身就是古代丝织物里技术水平最高的织物,但金陵云锦是继承了历代织锦的优秀传承发展而出的顶级织锦,号称锦中之冠,是织锦工艺的最高成就。

    古代有四大名锦之说,金陵云锦就是其中之首,从元到明清,云锦都是皇家御用的贡品。

    但是可惜的是,四大名锦里,蜀锦、宋锦、壮锦都流传下来了,但云锦的织造工艺却失传了。”

    说到这里,他又激动了起来:“但没想到,我居然又看到云锦了!”

    听到他的话,屈市长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激动了。

    朱厅长本身就是金陵人,他在省文旅厅里负责的就是艺术创作生产和苏省艺术基金工作,还分管艺术处和苏省国画院、苏省美术馆、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苏省书法院、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等单位部门。

    而且他本身就是金陵大学历史学毕业的,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

    他说这个锦囊是云锦,那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他说云锦失传了,那这个锦囊是从哪儿来的?

    想到这里,屈市长也好奇的看向了刘艺菲。

    听到朱厅长的一通解释,刘艺菲也有些懵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李逸随手送她的一个锦囊,居然会有这么大的来头。

    云锦?失传?

    这不就是一个锦囊吗?

    “小姑娘,你这个锦囊是从哪儿来的?”

    朱厅长按捺着激动,冲刘艺菲询问着。

    刘艺菲见状,低头看了眼锦囊,有些迟疑。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她有点不好说。

    见状,李逸直接上前,冲朱厅长笑道:“朱厅长,这个锦囊是我之前练手做的,她看着好看,我就送她了。”

    “啊?”

    朱厅长听到他的话,顿时就懵了。

    愣了两秒,他才不可置信的问:“你说这个锦囊是你做的?”

    “对。”

    李逸点了点头。

    朱厅长见状,却有点不信,追问:“那这块织锦呢?”

    李逸坦然承认:“也是我织的。”

    “你织的?”

    朱厅长更惊讶了:“你会织云锦?怎么可能?云锦的织造工艺已经失传了呀!”

    李逸摊了摊手,微微笑着,没有解释。

    朱厅长看着手中的锦囊,又看了眼李逸,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

    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听系里的教授说起过失传的云锦织造工艺。

    当年因为战争,云锦织造工艺失传了,无数宫中的云锦织品,都被鬼子抢走了,陈列在鬼子的博物馆中。

    身为金陵人,想要看到金陵云锦,还得千里迢迢飞去鬼子那里买门票看,每次提起,老教授都是痛心不已。

    他在课堂上,看过很多老教授带回来的影像资料。

    云锦的精美华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震撼,在参加工作以后,他每次在听文化艺术研究院汇报的时候,也都会想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金陵云锦,也理解了老教授当年为什么那么痛心。

    云锦的历史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东周时期,这种顶级的艺术珍品,是无数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宝藏,居然就被敌人给毁了。

    这意味着流传了数千年的前人智慧,都化为了灰烬,而这原本应该是所有金陵人的文化财富才对。

    工作以来,他也借助交流的机会,去了鬼子那里,参观了好多次。

    看着那些陈列在馆中的云锦珍品,他感觉心都在滴血。

    也正是因此,在霓虹国之外的地方亲眼看到云锦制品,他才会表现得如此激动。

    这意味着,民间或许还有云锦的存在!

    金陵云锦还没有消失!

    但李逸的回答击碎了他的猜想,这个云锦锦囊,居然是李逸做的!而且布也是他亲自纺的!

    可李逸怎么会知道云锦的织造工艺呢?

    看着锦囊,朱厅长抬头盯着李逸问:“你确定这块云锦是你织的?”

    “对。”

    李逸坦然点头。

    “小伙子,吹牛可是要负责任的。”

    朱厅长提醒他:“就算是在古代,织造云锦也是只有专门的织工才会织的,而且织造工艺传女不传男。

    像这么大的锦囊要用的织锦,少说也要用到上千根丝线,还要通过特定的步骤编织,难度不亚于给计算机编程,要是没有人教导,根本不可能凭空织造出来,你确定这是你织的?”

    “准确的说,是1400根,横竖都是。”

    李逸笑道:“我只是为了练手,所以织了这块小的,如果按照常规二尺二寸的尺寸来织,那用到的丝都是14000根起步的,这块锦的难度已经算低了。”

    听到他的话,朱厅长有些迟疑了。

    按照古代的规格,一匹布的宽度常规都是二尺二寸,长度则是四丈。

    李逸能说出二尺二寸的规格,就说明他对于古代纺织并不是一窍不通的。

    思索了下,朱厅长问:“为什么我看这个锦面,更像是库锦啊?”

    听到他的问题,李逸就知道,他是在诈自己。

    “云锦不就是库锦么?”

    李逸笑道:“道光之前,金陵所产的锦缎在送进皇家的时候,都是统称库锦、库缎和妆花的。

    到了晚年,金陵的云锦织所开始向外售卖锦缎,才出现了云锦这个名字,以前的库锦都是皇家专属的。”

    听到他的解释,朱厅长终于确认了,他对云锦肯定是有所了解的。

    “你是怎么织的?”

    朱厅长激动的看着他问:“团龙纹你会织吗?你能不能演示一下?”

    第659章 花楼

    见他激动询问,李逸笑道:“朱厅长,你别急,云锦织造我也才开始研究,这块锦是我用腰机织的,所以织不了太大。

    团龙纹得用花楼织,我一个人可没法织。”

    听他说到花楼,朱厅长终于确信了,李逸的确是会织云锦的。

    因为花楼就是用来织造云锦的主要工具,也叫花本式提花机,是中华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云锦织造工艺的失传,一方面是因为织工的身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花楼的消失了。

    不过在听到李逸说他是用腰机织的这块织锦时,朱厅长也是大为惊讶:“这么复杂的纹理,你用腰机就织出来了?”

    这块锦囊用的织锦,不光斜纹纵纹交错,还用不同丝线的染色纹理织出了一块块精细的花状纹理,而内部的金银线也相互交织,透出了花茎状的纹路。

    这么复杂的样式,即便是用现代提花机都没办法编织出来,李逸居然用最原始的腰机就织出来了?

    “还好。”

    李逸不以为然:“提花机也好,织笼机也好,甚至是花楼,都是从腰机的基础上改进的。

    按理说,提花机能织的,腰机都能织,只是腰机只能控制一综一蹑,效率和提花机肯定没法比。

    而且腰机也没办法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只能靠人脑,很麻烦,但也不是不能织。”

    听着李逸的解释,朱厅长连连点头附和:“我在书上看到过,花楼就是根据花本来织锦的,设计之精巧就连现代工艺都没办法仿制。”

    而在一旁的屈市长等人,已经听得一脸懵了。

    李逸和朱厅长聊的专业词汇他们一句也听不懂,只是不觉明历。

    刘艺菲则眼巴巴的看着朱厅长手中的锦囊,神色纠结半晌,终于开口问:“领导,这个锦囊你还看吗?”

    朱厅长谈兴正浓,听到她的话,不由一愣。

    低头看了眼手中的锦囊,朱厅长有些迟疑。

    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他还是抬手将锦囊递还给了刘艺菲。

    眼神复杂的深深看了刘艺菲一眼,又看了眼李逸,他才开玩笑:“看来他是真喜欢你啊!这么珍贵的礼物说送就送了。”

    刘艺菲听他调侃,面色微微一红,随即有些好奇的问:“这个锦囊很珍贵吗?”

    “当然了。”

    朱厅长比了个六的手势,笑道:“如果拿到国际市场上拍卖,这个锦囊少说也得小六位数。”

    “啊?”

    刘艺菲吃了一惊:“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