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此刻正被贬潮州,因为天幕的缘故,许多人蜂拥而来想要见他,韩愈一一拒绝了。

    朋友不解:“这对你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你怎么不见?”

    韩愈神色淡淡:“他们不是仰慕我的文章,而是仰慕我被后世记得的荣耀。这有什么可见的?”

    继而又想起柳宗元:“想必现在柳宗元那家伙也被一帮人给堵住了吧,不知道他跑了没?等我写封信去问候问候他。”

    说完起身去书房写信去了。

    和韩愈一样被贬的柳宗元现在任柳州刺史,他接到了韩愈的信。

    打开一看,气笑了!

    这老家伙!急忙也写了封信去,告诉韩愈这儿的人喜欢吃蛇,但是他吃得很不习惯,问他喜不喜欢吃?喜欢的话他叫人给他带几条 蛇去给他吃,还写了首《食虾蟆》。

    潮州与柳州都地处岭南,同样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食物,韩愈写了《答柳柳州食虾蟆》表示自己感同身受,蛇就不要了,你自己留着吧。

    在外面的人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唯有两个当事人淡定得不得了,大门紧闭相互写信调侃。

    柳宗元:我死了记得给我写墓志铭啊。

    韩愈:放心,你想要几篇?

    柳宗元:写好点,多少篇都可以。

    韩愈:没问题!写得不好尽管来梦里骂我!

    柳宗元:嗯,我不会客气的,不光是梦里,我还会亲自来的。

    ……

    周瑾玉找出视频资料:《宗师列传之欧阳修》。

    许多人顿时酸了,宗师!后世人称他们为宗师!

    也有唐朝的人不解:唐宋八大家,不是先从韩愈开始吗?

    旁边的人解释:这是宋朝人提的问题,自然是从他们宋朝的大家开始了。

    不少人已经拿出笔墨,准备记录下这位大家的风采。

    王安石、苏家三父子、曾巩都在各自的家里准备看后世是如何评价老师的。

    欧阳修却不甚在意,身后之名而已。

    【他喜欢喝酒,但是饮少辄醉。他喜欢花,并劝大家白发戴花君莫笑,在他胸中有清川万古流不尽的豪 情;

    在他眼里,还有微雨后薄翅腻烟光的细腻,他慨叹此恨不关风与月;

    他笑言,野芳虽晚不须嗟;何其旷达;

    他是山水间的醉翁,洛阳城里的花客,他是有情之人,更是有趣的灵魂;

    他也是让北宋士风为之一振的文坛盟主——欧阳修。】

    宋以前的朝代:文坛盟主!这评价非常高啊!!

    李世民:他是文坛盟主,那我大唐的韩愈和柳宗元呢?他们又是什么?

    忽必烈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看看之前的那些杰出的人物,各个朝代都有,或拥有军事天才的武将,或在 文坛上独领风骚的文士,或忠心耿耿的臣子,可是这里面没有是一个大元的……

    他大元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人物?

    后世用通俗易懂的演绎将欧阳修的人生之路一一展示出来。

    王安石:原来老师少时的经历竟如此坎坷吗?而如今的才能不得不说有的人就是天生的天才。

    生活的困苦不过是他通向成功之路的踏脚石而已。

    欧阳修:……

    活着看后人演绎的自己,竟有种想要抠地的感觉……

    怎么还不放完?

    时间过得也太慢了!

    要不下一个吧!

    然而看到梅尧臣重病的时候,欧阳修耸然一惊!圣俞!

    立即前往梅尧臣家。

    而梅尧臣自然也看到了自己死亡的时间,看着惊慌而来的挚友,急忙迎上去:“慢点慢点!急什么呢?这世上还有哪一个人能不死?”

    欧阳修看着他,神色悲伤。

    梅尧臣却笑了:“永叔不必如此。”

    两人坐下来慢慢饮酒,闲话。

    【公元1060年,梅尧臣因病去世,同年,欧阳修、宋祁、梅尧臣等人修撰的《唐书》完成。自庆历四年始修,历时十七载。】

    李世民讶然:我大唐的史书竟是这位欧阳修主持修撰的,不错,文坛盟主!

    就是不知道写的如何?

    【欧阳修一生,崇尚气节,振作士风;他继承“韩柳”,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走向成功;奖掖后进,发掘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一批北宋文化巨匠。宋神宗称其“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万世诗”,后世则尊称他为千古伯乐、一代文宗。】

    视频播放完。

    朝堂上其他人有羡慕,有嫉妒,还有愤愤不平,他们自认为写的文章并不比这六人差,凭什么他们是大家,而自己在历史上却毫无痕迹?

    甚至有人企图挑起欧阳修与司马光的不和,因为这两人本就政见不同。

    但是被司马光一眼看穿,他不屑于此。

    苏家更是被人群踏破了门槛,唐宋八大家,他苏洵父子三人就独占了三个名额!

    这说明什么,人家就是厉害啊!

    第108章 拥有三集的男人

    有人眼尖地发现,唐宋八大家,其他人都是上下两集,唯有苏轼苏辙两人竟然占了上中下三集!

    不是,凭什么啊!

    欧阳修是他们的老师都只有两集,他们凭什么越过老师还多一集?

    有好事者立即将这个事情告诉欧阳修,对方大笑:“这不好吗?一代更比一代强!唯有如此,我大宋才会越加昌盛!”

    原意是让两人起嫌隙的人顿时灰溜溜地走了。

    欧阳修抬起头:苏轼啊,此人有大才!

    【七幅珍贵的人物画像,出自不同的画家之手,但是画的都是同一个人:苏东坡。

    千年以来有无数个关于他的传说。这当中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也有浮游天地明月清风的广博。

    当然更有他戴着斗笠穿着木屐和贩夫走卒谈笑的那份率真。

    每一个华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而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我们总会遇见他。】

    天啊!这比欧阳修还得后世人喜爱呢!

    听听,每一个华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这是多大的赞誉啊!

    一时间许多人妒忌得脸都扭曲了。

    还什么因为他对词体的拓宽和解放,宋词才得以成为和唐诗比肩的存在……

    就他一个人会写词吗?

    坐在座的哪一个读书人不会写词?

    真是越想越不平。

    却又无可奈何。

    李世民惊叹不已,此人文采如此之好,没想到书法也被称为天下第三的行书!

    真是可惜没生在我朝啊……

    赵匡胤笑得脸都僵了,虽然没在他的朝代,但是也是大宋的人才!

    或许因为这些才华横溢的文士,后世对宋的印象至少不止那惨烈而耻辱的靖康之耻吧。

    有人问苏轼,后世把他的后半生什么时候死都讲出来了,会感到害怕吗?

    苏轼爽朗大笑:“这不是很好吗?知道自己的死期不是能更好的安排时间,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

    这才是真的不留遗憾啊!”

    旁人听得直竖大拇指,苏轼不愧是后世人都推崇的文士!

    嬴政叹了口气:寡人的大秦缺少这样的文士……

    刘邦急忙问张良:“子房,我朝也没有这样的人才?”

    “有啊。”

    “谁?”

    “我和萧何。”

    刘邦大喜:“瞧我,我都忘了你们俩了!你们做的赋能不能流传到后世?”

    “谁知道呢,或许太久远而遗失了。”

    “那怎么行呢,明儿我就叫工匠过来把你们写的赋都刻在石头上,这样一定可以流传到后世。再说了, 后世人不是喜欢临帖吗?你的隶书写得漂亮,你就辛苦一下为我们大汉的子孙后代留点东西吧。”

    “……”怎么有点后悔?

    刘彻看看卫青等人,算了:这些人只擅长打仗,写文章什么的另找他人吧。

    三国时期。

    刘备很奇怪,这个宋还是之前的宋吗?

    怎么如此之多的能人,偏偏自己还是混得如此之惨?

    这是为何?

    看看这后人极为推崇的八大家就有六家是宋的,而这些人看着也都是有报效国家的决心,那为何还是被 游牧民族踩在脚底下?

    诸葛亮倒是想到了一些问题,这个宋不光是皇帝太昏庸,对外太软弱,还应该朝堂里的各种派系斗争也很激烈,看看那个欧阳修和苏轼,如此有才的人基本都是被贬的。

    如此,国家如何强盛?

    曹操暗自想到:想要一个国家强盛,除了文人的笔杆子,还要有武将手中的刀剑,两者相辅相成才不至于受到欺凌。

    李世民看得很是心动:怎么就不是我朝的人才呢!

    赵匡胤笑着笑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这么多的人才,这么惊艳的才华,却挽救不了宋的颓势。

    可悲可叹!

    忽必烈在和真金商量着如何更加好地收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