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32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卡特里娜飓风的“二重击”实在太暴躁了,从来没有哪个飓风能像卡特里娜一样,给美国带来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是飓风是走了,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实在难以估算。

    怎一个惨字了得?

    卡特里娜飓风“第一击”造成墨西哥湾海域路易斯安那州附近30个石油钻井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9个炼油厂关闭;

    “第二击”造成得克萨斯州附近20个石油钻井被摧毁殆尽,10个炼油厂被毁于一旦;以最乐观的态度评估,卡特里娜登陆后至少六个月内,美国石油产量将减少3亿桶,相当于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石油年产量五分之三。

    同时,卡特里娜飓风的威力并不局限在强风和洪水危害,还造成至少二十处油井溢油,溢油量远超美国历史上几次最严重的溢油事故数量。

    仅路易斯安那州就报告至少有6次较大程度溢油事件,溢油量超过600万加仑;得克萨斯州附近海域溢油的状况更为严重,溢油量超过900万加仑。

    总计约达1500万加仑的石油流入墨哥湾沿海河道——这既是经济惨剧,也是环境惨剧。

    卡特里娜飓风还造成墨西哥湾中部地区一百多万人的迁徙。而在受灾最严重的新奥尔良市,甚至没几个人愿意回去居住。

    还有其他如洪水长期不退、污物堆积、家庭和工业化学污物以及动物尸体……太多太多的问题了。

    有些城市甚至90的建筑物遭到了毁坏,美国政府也是焦头烂额,以至于美国总统公开发言,完全恢复到灾前水平需要数年乃至十年的时间。

    美国政府前后拨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用于灾区恢复和重建。这一重建资金还不包括石油供应的中断带来的经济损失、墨西哥湾地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损失,以及出口商品如谷物停滞等的影响。

    卡特里娜飓风整体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较原历史翻了不止一倍,堪称美国史上破坏最大的飓风。

    ……

    其实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对此次飓风的预报是比较成功的,即使是变异后的卡特里娜飓风,也提前发布了预警信号,但最终仍造成了灾难性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应急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灾难准备上的不足。

    面对空前的损失,美国民众对政府一片质疑和批评,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则互相推诿甩锅,一地鸡毛。

    齐政才没空管美国国内的“大戏”——如果说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而言是地狱般的存在,对于嘉谷而言,简直就是天堂送温暖的天使。

    回到刺客基金投资的原油期货上,简直是赚得盘满钵满。

    卡特里娜飓风两次袭击美国的路径都“恰巧”途径美国重要的炼化及开采生产设施,甚至于在随后的半年内都无法完全恢复。

    此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原油消费大国,仍旧维持着南油北上的运输模式,而墨西哥湾担负着进口与转运中枢的双重身份,在此次飓风中受灾严重。

    国际能源机构仍在投放战略储备石油以缓解市场的紧张供应,但美国本土的战略储备油输出设施惨遭飓风的“照顾”,暂时无法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市场对原油供应问题的担忧因此被放大,使得原油价格和汽油价格均有极其亮眼表现。

    纽约交易所原油价格在卡特里娜飓风重返美国之际,就压抑不住上扬的趋势;及至得克萨斯州重要的炼化区被正面袭击的消息传来,原油价格一路狂奔至75美元以上。

    齐政伸了个懒腰,宣布最激烈的阶段结束。

    现在的油价在75美元到76美元之间震荡,很快,随着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数据的披露,油价突破至78美元;然后,随着美国政府宣布拨付巨资用于灾后重建,油价会略微下降,但最终还是会稳定在较高的价位上。

    刺客基金的交易员,按照既定策略,有条不紊地操作了起来,将卡特里娜飓风第二次袭击美国之前陆续入手的近5000万桶原油多单平仓。

    大宗期货的交易和散户股票是两种概念,前者的数额如此巨大,若是硬邦邦傻乎乎地骤然砸下去,盘子软弱说不定会把盈利砸成亏损。即使盘子坚硬,也要短时下挫,5000万桶原油,震颤10美分,就要震掉500万美元——比基金内所有交易员的薪水都要高了。因此,通过技术性的操作尽量避免震颤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要不是遇到大飓风袭击这种大盘,期货市场能猜对10美分的走向就不错了——做期货和开赌场是一个原理,赚的都是千分之一的概率钱。

    但一旦赌对了,赚钱也确实赚得容易。

    苏放暗自一算,眉开眼笑道:“卡特里娜第一次登陆之时,我们赚了近2亿美元;后来美国政府投放战略储备油的时候赚了一茬钱;现在,卡特里娜第二次登陆,我们又赚一茬!”

    “美国政府投放战略储备油打压油价的时候是3000多万桶油,我们赚了1亿以上;在卡特里娜第二次登陆之前,我们以665美元的均价补仓至5000万桶原油,现在原油价格在78美元左右波动,我们能赚近6亿美元。”

    “9亿美元!”这一次,姜平都淡定不能了。

    要说单单9亿美元,在华尔街还真的算不上天文数字,但如果是在短短半个月内,投入不到3亿美元,净赚了9个亿,这就相当惊人了。

    当然,这段时间的原油期货市场,波动之剧烈也是罕见的——先是飓风来临导致原油价格上涨,然后美国救市打压油价,最后是谁也想不到的飓风杀了个回马枪,原油价格再次飙升……

    而最让他敬佩的是,这么一波三折,齐政愣是能稳稳地踩住点,稳稳地攫取了其中最肥美的一块肉。

    假如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刺客基金的现金总量将突破10亿美元,总资产超过12亿美元。

    可以说,在这波原油期货市场震荡中,没有几家投机商能毫发无损地退场。而便宜了刺客基金的9亿美元利润,最终还是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的。

    但不管美国人怎么吃亏,总之嘉谷的钱包又鼓了起来。

    ……

    第212章 要做大地主

    中国人有了钱,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置产了。

    齐政此番前来美国,一是为了趁“风”打劫;二是为了购买美国农地。

    购买美国农地也不是为了种粮食,而是为了利用美国的阳光、土地和水,来缓解中国的牧草稀缺问题!

    一方面,美国现已形成了十分成熟发达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尤其是粮食生产和贸易,以嘉吉为首的几大国际粮商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除非收购其中一家,否则后来者难以出头;反观牧草市场,虽然美国年产苜蓿草占全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没有像四大国际粮商这样的大鳄坐镇,反而有嘉谷辗转腾挪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环境所迫。

    去年,“一号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粮食直补政策。种植苜蓿草没有任何补贴,效益明显低于种植粮食。国内的苜蓿草种植面积因此急剧减少。

    此时距离“毒奶粉”事件爆发还有两年,但是在乳业界,往牛奶中添加各种所谓的“增稠剂”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虽然嘉谷还没有发现添加三聚氰胺的迹象,但不代表着以后不会如期发生。

    嘉谷乳业如果想在雪崩之时独善其身,甚至在危机中更进一步,扩大自有牧场的规模刻不容缓。

    而苜蓿草是世界公认的,饲养奶牛的最佳粗饲料。但是在国内,有限的耕地首先要保证粮食的种植——即使是嘉谷自有的土地,也会优先种植粮食,同样是因为效益。

    直到嘉谷乳业负责人杨业提出到美国买农场,大面积种植苜蓿草以供应国内的方案!

    咋一听闻,即使是嘉谷内部,也有不少人觉得是天方夜谭。

    且不说中国人在美国买地是否存在法律障碍,以及能否得到当地有关部门批准,种出的苜蓿草要千里迢迢运到国内,恐怕仅运费就是天价。

    但是经过集团战略部一年多的详细考察和市场调研,发现这方案可行。

    法律障碍基本不是问题,只要有资本,有的是办法规避障碍。

    至于好处,战略部发现,首先美国地比较便宜。到那里种植苜蓿草比国内优势更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成本低。

    至于海上的运费成本,因路途遥远一般都认为一定高得惊人,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我国每年出口到北美地区的货物很多,而从那里进口的东西却很少,大货轮回国时集装箱经常装不满,因此从美国到国内的牧草海运费用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

    一吨苜蓿草运回国的费用只要十多美元,甚至比在国内两地间的运费还要便宜。

    既然如此,扩大自建牧场规模已经提上日程,在美国购地也势在必行了。

    ……

    刺客基金在姜平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平仓以收割利润,齐政则得到了先头前往美国中西部考察农场的战略部丁显传来的消息:犹他州有一个大型牧草农场要出售。

    农场位于美国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交界,背靠美国国家恐龙化石公园,距离盐湖城约三百英里。这里年降水量约200毫升,美国西部最大的河流——格林河沿着农场的边界将其三面环抱,形成苜蓿草生长的最佳条件:气候干旱、灌溉便利。

    这个大型农场有多大?占地足足10万英亩(60万亩)。

    这个规模的农场,即使在美国这种地广人稀的大国,也是属于巨型农场了。

    这可不像之前的小打小闹,嘉谷如果能拿下这个农场,将一跃变为美国的一名大地主。

    齐政在正式前往考察之前,就先看了丁显传过来的一些资料。

    从卫星图片上看,几十个面积不等的巨型圆圈错落散布在农场上——这是美国农业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高效、强大的圆心中枢灌溉系统。这种灌溉系统甚至让加州中心峡谷从贫瘠的沙漠变成为美国提供一半水果和坚果的沃土。

    而在亲眼看到农场的面貌后,齐政更是满意。

    这个农场苜蓿草种植面积5万英亩,通过水站将格林河中的水引入连接喷灌圈的管道;控制中心收集空气湿度、降水量等信息,发出相应的喷灌指令;可以实时监控牧草生长状况。

    牧草成熟后收割、晾晒、打捆全部机械化操作。凭借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设施,仅靠十五名工人和一名行政人员就把整个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样面积的农场,在国内至少需要数百名员工。

    “国内现代化农业和美国的差距是一百年!”前来接应的丁显略显夸张地感慨。

    齐政不置可否:“如果我们拿下了这个农场,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员工,同时从国内派几名员工过来学习,看人家怎么运作一家大型农场的。”

    略过这个话题,丁显继续向齐政介绍:“在我看来,这是一桩非常划得来的买卖。这里除了大面积的水浇地可种植苜蓿,剩下的丘陵地还可以放牧及种植果树等。此外,还包括喷灌机、拖拉机、汽车、联合收割机、苜蓿草打捆机和维修车间等配置设施,另外还有几栋住宅……”

    “最关键的是,农场拥有旁边犹他州格林河每秒80立方英尺的水权,这让农场基本上可以确保旱涝保收!”

    齐政连连点头,这个确实十分关键。

    国内很多人打算到美国买地,但他们都不了解,对于农地,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块地有没有水权,如果没有水权的话,等于是一块废地。

    在美国,“水权”,即水量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在美国东西部各州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州规定属州里所有,有的州规定与私人所拥有的土地连带,拥有土地的人就相应地享有“水权”。它可以继承,有偿出售转让,有的地方还可以存入“水银行”。

    如果没有“水权”,农场就不能随便引水灌溉——使用地下水既容易造成盐碱化,也容易造成地下水不足。

    犹他州属于谁买了哪一块土地,谁就拥有相应的水权,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超用。这个农场的水权,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美国一家银行对该农场拥有格林河80立方英尺秒的水权的估值是18亿美元,而第三方机构对这次交易给出的估值也不过是3亿美元。”丁显介绍说道。

    齐政环视一圈,颔首,继而问道:“原农场主为什么要卖了这个农场?”

    “为了偿还银行贷款!”丁显耸耸肩,“这个农场属于家族传承,在农场主的资产中是属于不太起眼的一块,前段时间农场主在能源行业上加大投资,贷款买下了得克萨斯州的一家大型炼油厂,结果还没产出,就被飓风吹上了天……”

    齐政愕然,这么说来,农场主倒是真的跟自己有缘——虽然是孽缘。

    “所以,农场主也是卡特里娜飓风的受害者之一?”齐政隐含笑意问道。

    “可不是?老惨了!都快要破产了,所以要将这个农场卖了。”丁显自然知道集团的对冲基金在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获益匪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农场主这样的炼油厂的损失,才能助推嘉谷攫取巨额利润。

    “如果农场主知道我们用来购买农场的资金,是在飓风灾难中投机所得,会不会一枪崩了我们呢?”齐政开玩笑道。

    “不爽是肯定的,但翻脸倒是不至于。”丁显笑着道。

    齐政笑而不语。

    那倒未必,如果他知道我在其中下的黑手,估计活剐了我的心都有了。

    “这个规模的完整农场很少出现,因此有不少人也看上了这个农场,说起来,竞争者还挺多的。”丁显分析着情报说道。

    “有什么策略不?”齐政随口一问。

    想不到丁显毫不犹豫道:“很简单!砸现金就行了!”

    ……

    第213章 破产的邻居才是好邻居

    亿万身价的富豪,拿不出十万元的现金,这不是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