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53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两年时间,效率如果低点,生猪甚至都赶不上出栏。从这个角度来看,缩短对赌周期无疑对高盛更为有利。

    这种情况下,连续三年100的复合年增长率敢赌,连续两年120的复合年增长率就萎了,这说不通啊!

    但这个道理齐政会不知道吗?明显不会,但他就是敢下这样的赌注。

    胡志立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但齐政有恃无恐的模样,让他提高了心中的警惕。

    齐政大概理解胡志立的纠结,想了想,对胡志立说道:“胡总,您可以先斟酌一下。但是如果要赌就要按照我的条件来,否则我宁愿嘉谷农牧放慢发展速度。而在此之前,您不妨参加一下我们的猪肉供货大会。”

    “猪肉供货大会?”胡志立反应不过来。

    ……

    嘉谷农牧如今在全国有四个大型养猪场。

    其中又分为两个等级。

    在岷省的起家之地普诚县,嘉谷农牧的养猪场扩大至存栏16万头的规模,以当地自产的优质牧草为主要饲料,主打高端猪肉市场;其他三个养猪场分布在嘉谷水稻收购的重要基地江右省、嘉谷国产大豆基地所在的黑省以及嘉谷进口大豆最大压榨厂所在的江南省。

    这三个养猪场布局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或大豆进口加工区,有利于嘉谷农牧制定精细化的饲料配方,就地消化嘉谷粮油加工的产品,有效地控制原材料成本。

    三个养猪场合计年出栏75万头生猪,主打普通猪肉市场。

    年出栏超过90万头生猪的养殖企业,如果放在全国6亿头生猪出栏的规模来看,嘉谷农牧只能算沧海一粟。但如果作为个体,即使是在养猪企业较多的岷省,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型养殖企业了。

    嘉谷农牧出产的猪肉,投放到普通市场的分量屈指可数,但它的客户,遍布全国。

    尽管消费者在超市货架上很难看到嘉谷农牧出产的猪肉,但其实很多人吃过嘉谷农牧的产品——在全国各地的餐厅和酒店。

    得益于嘉谷商贸旗下的食材配送子公司的经营,以及连续两年参加农博会的经历,虽然嘉谷农牧在toc上并不为人所知,但在tob方面,却是行业内的翘楚。

    嘉谷农牧的高端猪肉就不用说了,就是“普通”的商品猪,哪怕吃的饲料是正常的饲料,但喝着“碧波清华阵”提纯过的纯净水,同时享受着“三星聚灵阵”的灵气涤体,品质上也远胜于市面上的普通猪肉。

    因此嘉谷农牧出产的猪肉,在国内的大酒店和餐厅中,是供不应求的。

    为了协调供货,嘉谷农牧从去年开始,就每年举行一次猪肉供货大会。来自各地的酒店采购代表齐聚一堂,签订新的供货协议。

    齐政带胡志立参加的,就是今年的供货大会。

    供货大会由王昱业主持,齐政和胡志立低调地在下面参观。

    “这一次来参加供货大会的餐厅、酒店和区域食材供应商,共有68家。”齐政向胡志立介绍道。

    胡志立颇为惊讶。因为听齐政的介绍,入围供货大会的采购代表,都是国内相当有名气的酒店以及餐厅;而那些区域食材供应商,覆盖的范围更大。

    而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采购代表对嘉谷农牧出产的猪肉的渴求,真的是可以用“抢”来形容。

    哪怕嘉谷农牧出产的“普通猪肉”,均价都在10元公斤以上,要知道,如今市面上的生猪均价,已经降至7元公斤以下;而嘉谷的高端猪肉,更是以25元斤的价格被瓜分。

    齐政就说道:“我们嘉谷农牧养殖的生猪,品质较市面上的普通猪肉更胜一筹。哪怕价格高点,尝到甜头的酒店都愿意采购我们的猪肉。”

    因为嘉谷没有对外公布营收数据,高盛对嘉谷农牧的营收也只能通过估计度量。而看到眼前的供货大会,胡志立在心里默默调高了对嘉谷农牧的预期。

    随即,胡志立就明白了齐政对赢得对赌的信心来自哪里了——嘉谷农牧的经营状况,比想象中还要出色。

    这个发现倒是消除了胡志立不少的疑虑,而嘉谷农牧的良好表现,让他入股的心思更加火热了。

    ……

    第250章 赚快钱的机会

    消除了胡志立的大部分疑虑后,嘉谷农牧和高盛的意向开始靠近。

    齐政要么大赌,要么不赌;而胡志立也倾向于同意齐政的方案。

    胡志立自以为知道齐政的依仗,反而对赢得对赌拿下股份更有信心。

    他承认,嘉谷农牧的生猪养殖水平是高,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嘉谷农牧还能保持相当的盈利,用出类拔萃来形容绝不为过。

    但那又怎样?

    对赌赌的是眼光,是营收增长率。嘉谷农牧的生猪售价就算比普通猪价高,受限于大环境,也无法肆意涨价——在高盛的判断中,现在的猪肉行情甚至还没有探底。也就是说,猪肉价格还可能继续下跌,嘉谷要在短短两年内完成对赌指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这对赌,可以搞!

    上头的老大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具体的合作细节就由下面的人进行磋商。

    涉及十多亿元的对赌,当然不是齐政和胡志立两人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达成。

    除了要对嘉谷农牧的养猪场资产进行评估,在最关键的对赌指标上,高盛设计的约束条例多达上百条——高盛在这方面是专业的,自然不会给嘉谷农牧留下空子。譬如营收增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大规模并购,如果没有限定,嘉谷如果狠心举债大肆并购,达成对赌的条件轻而易举。

    高盛自然要在上面有约束,通过控制负债率等限制嘉谷农牧的盲目扩张。

    类似的条例不少,这些约束条例就像枷锁,最终是套在自己身上的。嘉谷农牧当然要逐条讨价还价,争取最好的条件。

    经过多轮磋商后,高盛与嘉谷农牧在此轮融资上达成了一致:

    高盛向嘉谷农牧旗下的生猪养殖子公司提供22亿美元的低息融资,以生猪养殖子公司40的股权作为抵押,使用期限为两年。

    两年后,如果嘉谷农牧的生猪养殖营收的复合年增长率低于120,债转股条例生效,高盛可按照预定转换价格将融资债券转换成为生猪养殖子公司40的股权。

    而如果嘉谷农牧的生猪养殖营收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0,高盛免除一切融资利息,并允许嘉谷农牧延迟两年偿还。

    当齐政在协议书上签字后,嘉谷高层包括之前不太赞成对赌的王昱业,都松了一口气。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份不对等的对赌协议——高盛输了,不过是损失一点利息,本来就是低息,而本金终究还是要还的;而嘉谷农牧输了,损失的是真金白银的股份。

    但实际上……这也确实是一份不平等的协议。

    但对赌从来就没有公平的——是你要找人家借钱,条件当然会倾向于债主。

    那么嘉谷上下最后为什么都同意对赌呢?

    一来是因为相信齐政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某人经常开天眼,至今未尝一败,折服了嘉谷上下;二来嘛,是因为真的缺钱。

    不是企业当家人,不知道融资的艰难。

    在国内,多少民营企业,求爷爷告奶奶,甚至是坑蒙拐骗,都找不到融资渠道——银行永远喜欢对不缺钱的人开放,至于转让股份?要么找不到投资者接手,要么被狠狠压价。

    换句话来说,最常见的情况是,想卖身都没人要——相比之下,嘉谷农牧不过是付出一些风险,就能得到大笔融资;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转让部分股权,连控股权都没有失去,说出去不知道羡煞多少人。

    而对于嘉谷高层来说,这笔融资的投入,着实缓解了集团的资金压力。

    嘉谷农业要扩大水稻的合约种植基地,又要在远东为未来布局,属于吞钱大户;嘉谷商贸要继续投资建设粮食仓储和物流网络,也属于吞钱大户;至于嘉谷粮油和嘉谷食品饮料公司旗下的嘉谷乳业以及清源啤酒,都处于打造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能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要不是去年嘉谷资本的对冲基金利用美国飓风为集团奶了一口,早就捉襟见肘了。

    哪怕这笔融资只能用于嘉谷农牧的生猪养殖,最起码总部就不需要再对今年最大的花钱大户嘉谷农牧投入了,相应的预算空出来,其他的子公司都可能因此而受益。

    所以,总的来说,与高盛的对赌,称得上是各取所需。

    当然,对于齐政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一笔生意。

    这不,当第一笔资金入账的时候,齐政就叫来了嘉谷农牧的负责人李东亮。

    “老李,高盛的第一笔资金入账了,你有什么打算啊?”

    李东亮有些兴奋,在心里呐喊,还能有什么打算,当然是大建养猪场啊!

    不过在老板面前,还是竭力表现出稳重的一面:“时间紧迫,我们肯定是要建大型养猪场,所以应该尽快启动养殖场选址。”

    齐政点点头,赞同李东亮的说法,但他的目的不在于此:“选址很重要,但现在有个赚快钱的机会,你负责跟进一下……”

    “赚快钱?”患有“资金渴求症”的李东亮眼前一亮。

    ……

    王海是江右省的一位职业猪贩子。

    猪贩子更是一个神秘的职业,所谓猪贩子,就是那些专职从事商品猪收购的收猪人。

    在家家户户养猪时代,生猪交易更多是一对一模式,农户每次出栏几头猪,一般是直接卖给屠夫,屠夫有专门的运猪车,也有专业的杀猪工具,按法律规定拉倒指定的屠宰厂进行屠宰。

    随着规模化养殖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一些职业收猪人,利用不同地区猪价差异,在自己熟悉的地区收猪后,运输到大城市屠宰场进行销售。

    这种跨区域生猪调运,需要一定的现金流,还需要培养一定的经纪人下线,负责寻找猪源。

    王海就是这样一位颇具实力的职业猪贩子。

    但今年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因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屠宰场收猪也不积极,收购价压得也低,生意越来越难做。

    反馈到猪源,这样的收购价,养殖户基本都是亏损的。

    现在他线下不少合作的养殖户,养猪积极性大为挫伤,已经打起屠宰母猪、放弃养猪的主意了。

    对此,王海也莫得法子,亏本的生意没人做,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可繁育母猪被推入屠宰场。

    就在这时,有人向他大规模收购可繁育母猪和猪仔,让他精神一振。

    ……

    第251章 细思极恐

    收购可繁育母猪和猪仔的,自然是嘉谷农牧了。

    不仅是在江右省,还有岷省,李东亮都委托了不少猪贩子启动收购。

    嘉谷农牧的养猪场是采取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原本跟猪贩子没有什么机会打交道。

    但是当齐政吩咐李东亮收购市面上供过于求的母猪和猪仔时,猪贩子的机会就来了。

    收猪在很多地区是一个垄断的职业,某个地区有固定的一个或多个猪贩从事生猪收购生意,外来猪贩子很难进入。

    商品猪的买卖现在不好做,大家线下都有不少养殖户放弃养猪,手头上就多了一批母猪和猪仔资源,实在头大——可繁育母猪宰了有点可惜,而猪仔们100元三头甚至五头都没人要。

    没想到这种时候有狗大户入场收购,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都拿去!数量不够?没事,我帮你收。

    两省各地的猪贩子齐心协力,嘉谷农牧很快就收购了一大批品质良好的可繁育母猪和猪仔。

    “我们目前收购了10万头可繁育母猪,祖代母猪收购价约为2500元头,父母代母猪收购价约为1000元头,一共花费了18亿左右。”

    “猪仔的数量更多,也更便宜,算上运费,不过平均25元头,合计收购了80万头猪仔。”李东亮向齐政介绍道。

    “防疫工作都做好了吧?”齐政问道。

    为了暂时安置这批可繁育母猪和猪仔,嘉谷农牧不得不在当地租赁了几个生猪全部出栏的养猪场,而齐政对李东亮的唯一要求,就是做好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