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54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李东亮说道:“都没问题。我们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兽医团队,而且实施了严密的防疫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齐政赞许道:“那就好!”

    李东亮问道:“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齐政淡淡道:“等!”

    “等?”

    “对,接下来,我们只需静静地等待就行了。”

    ……

    胡志立当然也知道了嘉谷农牧收购可繁育母猪和猪仔的举动,毕竟收购资金是从高盛打过去的第一笔资金中划出去的。

    资金的用途当然没有违反规定,但胡志立只觉得莫名其妙。

    且不说此举违背了嘉谷农牧自繁自养一体化的模式,关键是嘉谷农牧连新养猪场的地址都还没选好,就大张旗鼓地收购可繁育母猪和猪仔,怎么看都不正常。

    但还没等他找齐政了解嘉谷农牧此举的用意,一个坏消息传来——国内部分地区爆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情,特别是在江右省和岷省附近,中、小猪发病死亡,母猪流产,造成较大范围的生猪饲养量下降。

    胡志立心里一个咯噔,想起了嘉谷农牧莫名其妙的举动,心里一个念头闪过:这该不会是嘉谷农牧的手笔吧!

    李东亮就不会这么想,在齐政的暗示下,他一直觉得是齐政提前发现了相关的迹象,在巡视完自家安然无恙的养猪场后,他对齐政的先知先觉敬佩不已。

    至于齐政,他一脸的淡定。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地区,同样的猪瘟,跟前世的经历完全吻合。他真正做的,不过是保证自家的生猪免除病毒的入侵。

    “三星聚灵阵(二阶)触发,五系均衡,范围:方圆一百公里。效果:聚灵,化浊。生物处于阵中,能使灵气涤体,魂魄精固,阴阳柔顺。”

    经过灵气涤体,无论是嘉谷养猪场原有的生猪,还是后面收购的可繁育母猪和猪仔,都在这次疫情的冲击下,毫发无损。

    ……

    嘉谷养猪场倒是安然无恙了,但两省很多养猪场纷纷中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俗称“猪瘟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发病母猪表现为体温稍有升高,双耳、腹部发蓝,发生流产、死胎、产弱仔和呼吸困难;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和高致死率。

    一般来说,仔猪存栏水平影响未来5个月左右的商品猪供应,能决定中期生猪市场供需平衡;而可繁育母猪的存栏水平最为关键,是定调长周期生猪供应和猪价走势的关键。

    面对来袭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但养殖户痛心疾首,猪贩子也急得跳脚。

    之前是有很多养殖户不想养猪了,现在猪瘟爆发,他们放弃的决心更加坚定。但同样的,也有很多养殖场不打算放弃,但在猪瘟的侵袭下,谁也不能幸免于难。

    母猪和猪仔都发病了,完犊子,后面收猪还收个屁啊!

    然后,之前为嘉谷农牧收购母猪和猪仔的猪贩子,又接到嘉谷农牧的消息:“亲,要母猪和猪仔吗?”

    王海等猪贩子在经过消毒和防疫后进入防护严密的养猪场,看到经他们手收购的猪仔和母猪,都是活蹦乱跳的,不禁愕然。

    全副武装的李东亮微笑道:“我们在养猪防疫上还是有一套的。”

    看着嘉谷农牧同样全副武装的兽医团队以及安然无恙的猪仔,猪贩子们无法反驳。

    王海就问道:“这些母猪和猪仔……全部出售?”

    李东亮笑得极温和:“当然,两省养猪行业在猪瘟面前损失不小,为了行业的稳定,我们决定将这批母猪和猪仔让出去。不过嘛,我们为了防疫,也付出了不小代价;所以,价格上嘛,也希望大家体谅……”

    猪贩子们嘴角抽了抽,但是谁也没有说什么。

    现在是卖方市场,肯定不会是之前的价格了。只是,同一批猪,来回经他们过手两趟,却是两个价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这样,嘉谷农牧收购的这批母猪和猪仔,又回到了猪贩子手里,再通过他们流向需要的养殖户。

    李东亮喜滋滋地向齐政汇报:“可繁育母猪收购均价是1800元头,售价是2500元头;至于猪仔,售价达到了45元头;总的来说,扣除饲料等成本,我们赚了7000多万。”

    齐政满意道:“投入两亿,赚了七千多万,这笔快钱赚得够可以了。”

    齐政当然满意了,这次猪瘟,不过是前兆而已。随着猪蓝耳病疫苗迅速的问世并投入使用,猪瘟很快就被控制下来;而且毕竟是局部性的猪瘟,就全国而言,母猪和猪仔是过剩的,所以嘉谷农牧确实只能赚一笔快钱。

    但这笔快钱齐政赚得理直气壮——如果他不出手,这批母猪和猪仔大概率会平白损失掉;而跨省补充的母猪和猪仔,价格也不会更低。何况,经过灵气涤体,这批母猪和猪仔起码更健康。

    但高盛的胡志立就不是这么想了。

    他对嘉谷农牧在这次局部猪瘟中出手“快狠准”同样表示欣赏,但是想起与齐政的对赌,就不是那么轻松了。

    猪瘟的爆发当然没有嘉谷什么事,这一点胡志立还是明白的,他的想法跟李东亮一样,齐政应该是提前看到了什么迹象。但结合齐政主动调整的对赌条件,胡志立细思极恐——这不会只是开始吧?

    ……

    第252章 猪若安好,便是晴天

    06年中爆发的第一波猪瘟,貌似来得快,去得也快。

    随着江右省和岷省发病的生猪相继被处理后,局势表面上得到了控制。

    因为是局部地区爆发,而且对疫情认识不足,在全国养猪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相对于隐性的猪瘟,持续低迷的肉价才是令养殖户头疼的问题。

    但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波猪瘟不太寻常,医疗防疫的压力隐隐提升,生猪养殖业内有一种风雨欲来的压迫感。

    譬如高盛,其投资的生猪产业链下游的屠宰加工企业还好,无论猪肉行情怎么变,运营都相对稳定;但与上游养殖企业嘉谷农牧的对赌,就出现了极大的变数。

    就像胡志立担忧的那样,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大规模生猪疫情的爆发,对高盛而言,有好有坏。

    如果真的出现大规模爆发的情况,猪肉价无疑会应声而涨,“猪在天上飞”,而且可以预估上涨的幅度不会小。这样一来,嘉谷农牧完成对赌指标的可能性大增。

    当然,除此之外,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嘉谷农牧的养猪场也感染了猪瘟。

    虽然嘉谷农牧的养猪场在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猪瘟中安然无恙,但花无百日红,相信即使是嘉谷农牧,也不敢保证在下一波猪瘟中能有同样的表现。

    养殖业就是这样。可能一两年的呕心沥血,一场疫情来袭,就连根毛都不剩了——这种情况下高盛甚至可以提前宣布嘉谷农牧养猪场的股份到手了。

    局势因为一场看似不太严重的疫情变得扑朔迷离,输赢与否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各自的运气了。

    同理,高盛的压力有,嘉谷农牧的压力更大。

    这是嘉谷农牧第一次近距离直面疫情,虽然幸免于难,还顺手赚了一波快钱,但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波防疫压力,以至于嘉谷农牧养猪场下一步的扩张计划都起了波澜。

    “我觉得,嘉谷农牧养猪场‘大干快上’的计划还得好好斟酌斟酌。”在讨论养猪场未来两年发展路线的会议上,李东亮略显犹豫地说道。

    按照原本的计划,嘉谷农牧在融资后,将规划建设一个年出栏生猪百万头的单体养猪场,这必将是国内最大的单体养猪场,没有之一。

    这个养猪场建成后,嘉谷农牧的养猪规模将直接翻倍。李东亮在计划出台之初还觉得兴奋不已,但亲身经历过这波猪瘟后,他的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

    身在养猪业,方知养猪苦。都说养猪门槛低,进了这圈子的人只能无奈一笑。进入养猪业,不是随便“择一方地,建一个猪舍,进几十头猪”就可以安心把猪养大等着收钱了。

    在这场猪瘟中,李东亮看过太多的悲剧养得肥肥的猪,想着明天或过几天就可以变成付出的回报,却不想一场猪病,就让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感受,不是养猪人,怎懂其中味?

    嘉谷农牧的养猪场是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但无论是集团还是实验室的分析,这波猪瘟都不是一般的猪病,虽然来去匆匆,但因为没有适用的疫苗,后续传播爆发的风险极大。

    非常时期,一切必须谨慎。

    李东亮坦言自己的担忧“我觉得可以适当地降低养猪场的养殖规模。单体百万头规模的大型养殖场,在养殖风险的分散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劣势。”

    但是也有人不赞同改变原计划。

    王昱业就皱眉道“别忘了我们跟高盛还有对赌,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何况,我们嘉谷包括牧场和禽畜养殖场在内的养殖场,一直以来在疫病防治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出现过问题。”

    将单体百万头规模的大型养殖场,改为单体十万头或数十万头的养殖场,不单单是数量上的划分,还要考虑到选址的分布、饲料原料的采购安排、销售市场的规划等等,还有管理协调上增加的难度……这对于要争分夺秒谋发展的嘉谷农牧来说,不啻于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

    王昱业要从整体上考虑,不管怎么说,他都不愿意让嘉谷农牧养猪场的股份落入高盛之手,所以按照规划完成发展目标,是赢下对赌的基础。

    但李东亮摇头说道“上百万头的养殖规模,不比十多万头的养殖规模,风险将成倍地增加。”

    “举个简单例子,由于单一猪场养殖规模大,生猪对外销售频繁,每月甚至每周都需要对外销售生猪,人员车辆来往密集,感染疫情的风险反而更高。一个年出栏100万头的养殖场,假设平均出栏,每辆运猪车能够容纳150头生猪,则其每周仅生猪销售就需要130辆次的车辆往来。而运猪车由于频繁与外界接触,正是最重要的病毒携带群。”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出现防控漏洞,不论是疫情感染下对疫点的扑杀,还是疑似疫情下的清厂式出栏,都将对养殖场造成重大损失。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

    齐政托腮听着两人的争议,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他理解李东亮的心情,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猪若安好,便是晴天”。

    说到底还是嘉谷农牧的发展时间太短了,没有经历过什么严重的重大疫病,因此对于疫情防控的经验欠缺,也缺少直面疫情的感受。

    虽然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李东亮迅速将猪场的防范措施加强。猪场大门前,设有消毒池,内含氢氧化钠,定期更换,用于车辆进入时轮胎的消毒。猪场内,工作人员被要求减少外出,一日三餐由外面做好后送入,每人各司其职,不准串舍。

    即使如此,面对着后面可能更严重的疫情,李东亮还是忧心忡忡。

    虽然不论是从瘟病的传播路径还是从防控体系的建设能力上看,相较于散养户,大型养殖集团更具备防控优势。但优势能不能转化为实际效果,还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及管理能力。

    李东亮对十多万头的养殖规模管理有把握,但是面对上百万头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就有些麻爪了。

    齐政又不能直接跟他说没事,我能开挂,保证养猪场在疫情面前安然无恙,你大胆养。

    就在齐政头大的时候,嘉谷农业的谢开济旁观者清,提出了几个颇有见地的建议“我觉得吧,猪瘟流行离不开三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只要外部做好隔离防护,内部提高猪群免疫力和抗病力,加强防范,就能独善其身,减少染病的可能性。”

    “你们看这样如何?百万头规模的养猪场计划不变,但是在具体的建设上,采取‘1+5’的养殖场结构。即以每1个万头母猪场带动5个万头育肥场。这种经营结构,有点类似于‘公司+农户’,将仔猪生产与生猪育肥相分离,并将育肥阶段的生产规模分散化,有效降低疫病防控压力。”

    “同时,对于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我认识一个人,在运用中草药预防禽畜疫病上面深耕了十多年,可能对我们的养殖场有帮助。”

    ……

    第253章 中草药养猪

    谢开济的建议,对苦于无法解释灵阵的齐政而言,无疑是另一条出路。

    而他所说的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禽畜疾病,齐政也颇感兴趣,于是通过谢开济主动联络了刘邦祖。

    刘邦祖是江右省人,听谢开济说他在中草药领域深耕了十多年,还以为是个老人家,直至见面,出乎意料的年轻。

    他今年三十三岁了,但面嫩,咋一看不过是二十五六岁,一副刚毕业大学生的既视感。

    “我大学就是畜牧兽医专业,受导师影响,一开始就钻研草本兽药,摸爬滚打至今,也确实有十多年了。”刘邦祖笑呵呵道。

    据谢开济介绍,刘邦祖毕业后在东北工作,主要为养鸡场研发中草药药品应用。使用刘邦祖研制的草本兽药的鸡场,疫病抽检合格率接近百分之百,而且,这些鸡场,竟然没有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

    因为对这个数据心存质疑,东北当地的检疫部门也多次突击抽检,因为这些养鸡场的抽检合格率远远高于同行,但结果如出一辙。

    直到结婚后,为了重振家乡的生猪行业,刘邦祖返乡当起“猪倌”,将中草药用于生态养猪。

    说起初衷,刘邦祖一拍大腿说道“在我国,‘猪粮安天下’的说法自古有之。国内每年出栏的生猪占全球总出栏量一半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

    “但我国的猪肉重量不重质。在我们国家,养殖业过份依赖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猪肉品质,也达不到西方国家的健康无公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