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56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推动落实“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的吉省刘高官,对嘉谷的表现能打101分,多一分也不怕嘉谷骄傲。

    于是他二度考察嘉谷的人参种植基地,并带来了几个好消息。

    “齐董,吉省每年的人参林地开发配额,政府倾向于分配给人参种植联盟内的成员。”

    齐政一愣,笑道:“那感情好,真的感谢政府对人参联盟的鼎力支持!”

    这真的是鼎力支持了。

    人参种植对土壤与环境要求极高,喜森林腐区质土,喜光但怕光。我国传统以来都是采取粗犷的种植方式:参农通过砍伐森林树木,开地种植人参,他们认为只有原始森林的土壤才能孕育这种娇贵的“百草之王”。

    ——这不无道理。事实上,在嘉谷的种植试验中,确实是山林里孕育的人参品质最优。

    但新种林地人参对森林的破坏力度很大。过去30年来,由于人参种植的无序扩张,导致现在可种植人参的林地已经越来越少了。

    “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出台的第一个政策就是控制人参种植面积,将每年人参林地开发面积限制在1000公顷以内,以限制人参产量。

    从今年开始,擅自伐林种参已经不是交罚款就能解决了,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坐牢。

    长白山沿线的伐林配额成为稀缺资源,几乎所有人都想通过各种关系渠道去争取。

    现在,政府方面能给出这样的承诺,几乎是将对人参种植联盟的倾力扶持摆在了首位上。

    投桃报李,齐政说道:“联盟会组织种植实力比较强的、有规模的种植企业或者种植大户分享配额,严格按照政府要求,统一砍林,分批种植,并在种植人参的同时栽种树苗,以保证人参出产后顺利退耕还林。”

    刘高官满意地点点头。

    齐政继续道:“同时,联盟将鼓励推广林下参种植和非林地种植,以提高人参种植效益。”

    刘高官讶然问道:“嘉谷对林下参种植和非林地种植上有把握?”

    齐政含笑道:“有一定把握。”

    市面上的人参简单来划分,分为野生人参、林下参、园参等几类,随着人工干预程度的增加,价格迅速递减——野生人参有市无价,园参则是大路货。

    林下参相当于类野生人参,不需要砍树,直接将人参种植于树下,这种参品质好,但生长周期非常长,完全成熟需要至少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且产量很低,专业的种植户几乎不会去做这项投资。

    但嘉谷通过对野山参建立档案,对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活力等进行研究,培育出了一个保存野山参基因的,稳定性好、抗性高、产量高的人参新品种,使中国人参告别了竞争力弱的历史!

    而嘉谷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上储备的技术能力,也保证了仿森林腐土的营造,大大保证了林下参的品质和产量。

    “好,这个值得推广。”仿野生的林下参价值极高,对于提升“长白上人参”品牌的含金量影响极大,刘高官乐呵呵道。

    至于非林地参的种植,主要集中在耕地种植。

    并非所有的耕地都适合种人参的,南韩数十年前就已经全面发展耕地种植人参。但这些年来,南韩一直对外封锁技术。

    几年前南韩参企说是要在吉省推广非林地种植人参模式,但既心不诚,又遭遇“天灾”,最终成为市场笑柄。

    “嘉谷最早的非林地批量试种始于05年,当时看好的人不多,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嘉谷在耕地种植人参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排水系统、土壤翻耕、育种、施肥、驱虫、打桩等种植技术环节获得了十多项技术专利……”

    真正做起来绝不是现在总结的几句话这么简单,要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在短短几年内赶上南韩人数十年之功,如果没有齐某人的灵阵助力,绝对是天方夜谭的。

    但在外人看来,嘉谷就是这么牛叉。

    “好!发展中国系统科学的农田栽培人参方法,将为我国人参产业的转型起到引领作用。”刘高官对于人参的了解程度非常透彻,胜过一般专家,“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应不同的人参产品等级,嘉谷这领头羊,当之无愧啊!”

    齐政坦然接受刘高官的赞扬。为了振兴产值规模并不算大的中国人参产业,哪怕除去不为人知的灵阵,嘉谷投入的心力也有目共睹。

    刘高官漫步而行:“其实,我最欣赏嘉谷对于人参种植业的大力改造。我一向认为,人参产业能否做好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国内农业生产的弊病,比如为了提高产量,农药残留至今仍是制约我国参业的顽疾,为国际竞争对手打压我国人参产业提供了口实。”

    “原材料是基础啊!嘉谷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引导参农加入农业合作社,推广人参无公害种植体系,从生产源头上保证了人参品质……”

    “当然,我也知道实现人参产业全面振兴还有更多桎梏。参农都有自己的种植习惯,要改造他们需要花很大力气;国内外研究人参的团队相对少,很多基础数据需要我们自己来做;品牌初建,行情不稳……”

    刘高官停下脚步,眼光灼灼:“但这些都是一时的。从目前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无可避免,人参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药食同源’推广以来,人参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无不表明了,这根‘小棒槌’,终将变成一个大产业!”

    “齐董,我们省正式将人参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此外,我们还与黑省、辽省达成了联动机制,在东北,嘉谷将是人参产业唯一的整合主体!”

    这个真的算是惊喜了,齐政笑逐颜开:“惟愿人参之花精彩绽放,国人得享人参之补。”

    ……

    第454章 三年了,嘉谷依然在

    五年内,嘉谷的人参业务能达到百亿规模!”在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嘉谷对东北三省人参产业的整合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百亿事业群,是嘉谷对独立业务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百亿规模的营收预期,形成不了产业集群,那妥妥是要放弃的。

    人参产业是当之无愧的健康产业,虽然受限于地域属性,行业产值容易触到天花板,但达到千亿规模毫无悬念。最关键是,这个产值规模将是嘉谷一手主导发展起来的,嘉谷的地位不可取代。

    在嘉谷总部,高层对于嘉谷体系内逐渐成型的人参产业事业群极为满意——虽然相当于要从头摸索,但更方便于建立行业标准,只需稳步前行,未来可期。

    相比之下,同为健康产业的另一个行业,幺蛾子就忒多了。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要书写我国乳业的历史,人们或许会这样写道:2007年-2010年这几年时间,是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简单通报了人参事业群的状况之后,就回到今天召开会议的主题,嘉谷乳业负责人杨业苦笑着打开话题。

    三年前,三聚氰胺为主要洪流造成乳业溃堤之后,在修补上的堤口处不时传来管涌溢出的消息,让人一惊一乍,不得安宁。先是“毒奶粉”死灰复燃,再是性早熟事件,近日又是“皮革奶”……

    杨业给大家介绍国内乳业最新情况:“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的通知中,几家乳企被检测出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结合之前出现的零星事件,又一个乳业安全事件发酵,以‘皮革奶粉死灰复燃’为题登上各大网站头条,由此引发一片哗然。”

    所谓“皮革奶”,其实与曾引发国内乳业地震的毒奶粉事件如出一辙。为了提高乳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一些奸商利用废弃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

    “今年似乎是跟国内乳业过不去了。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猛牛纯牛奶产品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与此同时,行业内有多个新建的万头牧场因随意倾倒牛粪和沼液,污染严重,造成了多地村民抗议,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战略公关部的张泽宏听得连连摇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公众已经高度敏感,一个微小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对国产乳业造成重大影响。现在是接二连三的暴击,难怪老杨你也坐不住了。”

    作为集团公关部,这几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嘉谷乳业了。

    当然,这一点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少乳制品企业甚至都没有公关部这一部门。现在,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行业中,企业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一个行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抑制各种“门”的发生——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三年间,乳制品行业发生的各种“门”事件大小已经不下10起,当前的“皮革门”就是一个代表性事件。

    齐政前世经历过这种乱象,一脸淡定。但其他人,就是王昱业,对此也痛心疾首:“嘉谷乳业带领国内乳业励精图治,致力于让国人重拾对乳制品的信心,现在,不说数年之功毁于一旦,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危机显然是重新被引爆了……”

    在座高层都暗暗点头,大家都有一种“不是嘉谷不给力,无奈猪队友太多”的憋屈感。

    尤其是这次的风波还牵扯到嘉谷集团上。

    三聚氰胺事件后,发改委制定出台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旨在改变以往奶牛养殖和生乳供应“小、散、乱”的局面。

    “得奶源者得天下”,一时间,政府扶植、乳企推进、资本热捧,短短三年,从散户经营到万头牧场,建超大规模牧场成为行业主流,而且呈加速发展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已建成或在建及计划准备建的万头牧场接近100个。仅去年,就有两百多亿元的资金投向牧场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可否认,这有嘉谷的责任。正是因为有嘉谷的示范效应,使得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从一开始就走向过犹不及的解决之路。”杨业叹息道。

    嘉谷作为国内“万头牧场”的首创者和最大实践者,在这一波对“万头牧场”造成严重污染的声讨中,也不幸中枪。

    对此,嘉谷农牧的李东亮冷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们也早就表态,万头牧场建设不能一哄而起,既要有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运营,还要做到‘以牛为本’,任务艰巨又事无巨细。”

    “他们倒是学到了多养牛,但在防污、环境治理方面就拉稀了。先拍脑袋后拍屁股建的万头牧场,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能怪我们吗?”

    当初嘉谷泼冷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万头牧场都给出了“奶牛养殖-牛粪发电-沼液还田-饲草种植”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但事实证明,当牧场的规模由百头、十倍甚至百倍的扩张时,排泄物污染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而大部分乳企对此束手无策。

    猛牛乳业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就是万头牧场管理不善,因为牧场饲料潮湿发生霉变而造成的——不是所有乳企都是背后都有嘉谷集团的支持。

    杨业目光闪动:“因为,背后有各方势力在推波助澜!”

    众人闻言都将目光集中到杨业身上。

    杨业缓缓道:“涉事的乳企希望转移注意力,还有什么比嘉谷乳业被泼污水更加吸引眼光?而另一边,外资乳企是真的想打破嘉谷乳业的不败金身!”

    “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方面从未停止在国内市场大举圈地的步伐,去年我国奶粉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洋品牌蚕食中国奶粉市场趋势不断加剧。今年,以美赞臣、惠氏、雀巢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为首,有意吹响涨价的号角。”

    “目前,洋品牌就占有了国内50%的奶粉市场份额,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乳业安全问题频出后,很多消费者宁可忍受高价洋奶粉的盘剥,也不愿意选择国产奶粉。”

    “但嘉谷奶粉除外。我们独占国内30%的奶粉市场份额,堪称擎天之柱。有嘉谷奶粉在,洋奶粉就无法掌握市场定价权;我们不涨价,它们也不敢说涨就涨。”

    嘉谷高层都会心一笑。

    现在国内的乳业格局,堪称“一超多强”。

    用数据说话:今年上半年,伊力的主营业务收入近120亿元;而猛牛则堪堪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光明方面的半年收入为40亿。

    但嘉谷乳业上半年的营收数据为250亿元,几乎相当于后三强加起来的营收总和。

    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嘉谷乳业连年逆势增长,今年跃升至全球乳业八强,创下了中国乃至亚洲乳企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

    这样的风头,也不怪嘉谷乳业成为众矢之的。

    齐政摩挲着下巴:“三年了,国内乳企有的强劲复苏,有的堕落,有的消亡;但嘉谷依然在!而且,相比于三年前,我们无疑是更强大了!”

    随后他看向杨业,嘿嘿一笑,“老杨,嘉谷乳业还是太低调了。国内乳业如今正在经历痛苦的调整期,作为大哥,是时候展现大哥的底气了。”

    ……

    第455章 嘉谷的“神仙牛”

    中国人想喝放心奶真的就这样难吗?

    只要用心,其实一点都不难!

    站在嘉谷的达拉特草原牧场上,畜牧学专家江杰军衷心这样认为的。

    受这段时间嘉谷乳业被牵扯进“万头牧场”的争端影响,江杰军第一时间关注嘉谷牧场的环境情况,结果是……无法挑剔。

    ——江杰军此行,是为了给嘉谷达拉特草原牧场的国家良好农业认证做评定。

    若不是亲自来沙漠里走一走、看一看,很难相信不到三年时间,拥有30多万亩草场的超级牧场就在沙漠边缘建成。

    而且这个牧场的规模还在扩大,绿色的喷灌圈一个接一个地铺开,正一点点将沙漠的边缘推远。

    尽管见识过不少天然草场,但这片在沙漠边缘崛起的“人工草原”,还是让评定团队众人感受到一种伟力。

    想想那些东施效颦的“万头牧场”,真应该让他们亲眼看一下,一个真正的“万头牧场”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

    嘉谷达拉特草原牧场内,三亩地的草可养一头牛;同时,一头牛的粪便可以还三亩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这个牧场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总体积达50万立方米,按照1厘米厚度铺于沙漠上,可覆盖5000公顷的土地。通过这样的种养循环,实现了沙漠内自给、沙漠内循环的重要一环。

    “一杯‘放心’奶,必然是‘用心’奶。外人往往只看到嘉谷乳业的辉煌,却很少注意到嘉谷的用心程度,老江你说对不?”嘉谷农牧首席奶牛选育专家夏国梁笑眯眯道。

    国内的畜牧业学术圈子就那么大,作为顶尖的畜牧学专家,夏国梁与江杰军还是校友;不过如今各为其主——江杰军的另一个身份,是伊力集团的牧场育种首席顾问。

    尽管嘉谷乳业的市场份额已远超伊力集团,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还真的不敢说超过了伊力,毕竟,伊力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一直是中国乳业的领军者,各方面积累不可谓不深厚。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恰恰说明了嘉谷的犀利——能在短短几年内反超伊力并登顶国内乳业,嘉谷乳业自有非同凡响之处。